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灣仔洪聖古廟、大王東街、大王西街


皇后大道東的洪聖古廟,引證灣仔因發展需要而不斷向北填海。



大王東街
(Tai Wong Street East)
及大王西街 (Tai Wong Street West) 同樣一端與皇后大道東連接,另一端與莊士敦道連接。大王東街的大王即洪聖大王,大王東街指的是洪聖古廟東面的街,大王西街則指洪聖古廟西面,街名的命名簡單直接。



由皇后大道中望向大王東街。 (2011年拍攝)



2006年大王東街與莊士敦道交界的市建居地盤(嘉薈軒發展和和昌大押保育)



從莊士敦道望向大王東街。 (2011年拍攝)


從皇后大道東望向大王西街。 (2011年拍攝)


大王西街(右面是嘉薈軒左面是興旺閣) (2011年拍攝)

由於受建築物的清拆重建,大王西街不再通往莊士敦道,被
2007年落成的莊士敦道  60號嘉薈軒所堵塞,形成一條後巷




但也有傳這座古廟廟門前的位置,從前原本是海邊,約在1924年左右,香港政府推平摩理臣山,為要在灣仔一帶填海,莊士頓道原本是灣仔的海旁馬路,當時正直開闢街道之際,面對洪聖古廟的兩條街道,原為一位富翁投得地皮建住宅,這位富翁原本想用自己的名字命這兩條街,有人告訴他因兩街街口對向洪聖古廟,如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恐得罪神靈,於是這兩條街以洪聖大王之名命名。起初是大王街及大王里,1915年大王里改為大王東街,大王街改為大王西街




洪聖古廟的洪聖寶殿洪聖大王像(20117月拍攝)




金花夫人、太歲、包公及觀音像等。 (20117月拍攝)

 

洪聖古廟建於何年何月,現今已是無法考證,但從門前的石雕欄杆、廟門前的巨大山石,以及廟後的大山岩來看,可以推斷從前這廟是建於海邊,即在香港未開埠、皇后大道東還未填海築路的時期。有資料指洪聖廟原為海濱岩石上的小神壇,由坊眾於1847年依山岩建築,朝清咸豐十年(1860)重建。洪聖古廟是一級歷史建築。東華三院估計在1930年代接管洪聖古廟。1971年華人廟宇委員會以「授權管理廟宇」條件將灣仔洪聖廟交由東華三院管理。灣仔洪聖廟是提供每年驚蟄打小人活動的廟宇之一。
 
廟宇為三間設計,惟內無深進,只有一間廳堂,屋頂鋪有瓦塊,石柱上刻對廟聯:「古廟街新,海晏河清歌聖德;下環抒悃,民康物阜被天恩。」,廟內供奉洪聖大王、金花夫人、太歲及包公等神位。廟側建有「望海觀音廟」,高兩層,內奉觀音、城隍及張王爺神位。灣仔洪聖廟依山岩而建,廟後石牆生有一棵細葉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