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由九龍城區議會出版《追憶龍城蛻變》一書,何文田於19世紀末期僅有少量居民居住。據說何文田當年為一居民陳何文所擁有,命名該處為何文田,意指陳何文的田。亦有記載指當初,何文田乃何、文及田三姓人共同擁有此地。許舒博士則說何文田原為雜姓村,居民分屬六個姓氏。
九龍亦有一條「何文田村」,位置在今天旺角麥花臣球場,在附近的山東街大石古觀音廟就是由何文田村及望角村等眾居民倡議興建。原在亞皆老街與窩打老道交界的「大石鼓」,因建路而在1927年搬至何文田村對面。《追憶龍城蛻變》認為因城市發展,何文田村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被消拆消失,而因政府在鄰近山頭闢作墳場,何文田的範圍得以向西轉移及日後有更大的改變。
另外,在二十世紀初,葡萄牙商人梭亞於1913年買九龍內地段1283及1284發展花園城市,開闢了太平道、勝利道及自由道。從此,這區稱為何文田的一部份。
政府撥地予東華三院在何文田山興建一座專為天花病人而設的院舍,當時稱為「油麻地痘局」,在1911啟用。同時廣華醫院向當局申請將何文田山撥作醫院作安葬天花死者之用。「油麻地痘局」於1920年停用,並於同年8月租予「台山電光炮廠」,其後1921年2月25日炮竹廠火藥庫發生爆炸大火,釀成32死56傷。
二次大戰後不少內地中國人來港,自行塔建木屋居住。不少木屋居民因火災而流離失所。政府容許他們徙置至何文田山一帶荒廢墳場地。政府為改善此情況,1952年在何文田設立核准徒置區。政府只提供廁所設備及設防火道。內有文華村及保民村。1953年1月14日文華村大火,政府認為要處理此情況。可惜又遇上石硤尾村大火,政府急於建多層式徙置大廈。
政府著手規範木屋區同時,宗教團體又參與興建平房工作。政府只提供已平整的土地。何文田有6個這樣的村:包括基督教世界服務委員會的信望村、聖公會諸聖堂及尖沙咀潮人新命堂合資的迦密村、浸聯會的何文田新村及天主教馬利諾女修會的治民村。
愛民邨及愛民廣場(2015年拍攝)
重建後的何文田邨(1998年拍攝)
六十年代政府開始拆徙置區及建何文田邨及愛民邨。今天只留下迦密村街及治民街。
俊民苑(2012年拍攝)
及後居者有其屋及私人樓宇相繼興建。俊民苑在1980年落成。由於住宅居高臨下,環景幽美,可以遠望維港,成為中高產人士置業的地方。
興建中的One Homantin (2016年拍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