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柴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柴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7月7日 星期六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將消失的柴灣工廠大廈




房屋委員會(房委會)轄下的商業樓宇小組委員會在2011310日通過清拆柴灣工廠大廈的計劃,以及向受清拆影響的租戶發放特惠津貼和其他安排。各項安排均與以往清拆舊式工廠大廈的安排相同。柴灣工廠大廈將於20129月清拆。有關地盤現時屬柴灣分區計劃大綱之「綜合發展區」。房委會認為該地盤適合作公共租住房屋發展,故會尋求當局撥作興建公共租住房屋之用。

 

 



五、六十年代,香港盛行「山寨廠」,即一些家庭式工業或小規模的工場。那些工場往往是設於寮屋區及平房徙置區之中,取其人工不高及租金低廉。當那些寮 屋區及平房徙置區因天災或被政府收回土地重新發展時,政府便要提供一個地方予那批工場重新經營,那是徙置計劃的一環。這便是政府興建工廠大廈的源起了。






 

另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內地爆發國共內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時大量中國人紛紛移港定居。港英政府為了處理好當時大量移民所造成的住屋和就業問題,於是仿效英國工業革命帶動經濟的做法,在柴灣設立工業區,並興建多個公共屋邨,令人民得以安居樂業。

 











1952年政府將柴灣劃為徙置區,稍後1959年興建柴灣邨共27(今天重建後的環翠邨及樂軒臺)和柴灣工廠大廈。柴灣工廠大廈位於今天柴灣鐵路站對面,建於19596月,樓高5層,沒有升降機,全座共有378個工廠單位,標準面積為18平方米。2011年仍有138個租戶租用280個標準單位由房屋署管理。

 

商業樓宇小組委員會主席陳炳釗博士說︰「商業樓宇小組委員會通過給予租戶18個月通知,以便他們騰空單位。」陳炳釗續說:「根據租約和《房屋條例》,房委會有權給予適當通知而終止工廠大廈單位租約。不過,一如過往,房委會會向受清拆影響的租戶,發放特惠津貼,以協助他們遷徙。」
柴灣工廠大廈約有98%租戶享有「頂讓權」,他們將獲發放每個標準單位計約由88 000元至147 000元不等的特惠津貼,相當於約1416年的現繳租金。
他又說:「有意在別處重新開業的租戶,可參加公開投標或局限性投標,租用房委會轄下較新的工廠大廈單位,現時該等單位可供出租的面積約為2 000平方米。受影響的租戶如租用房委會其他廠廈單位,更可獲免租3個月。不選擇免租期的租戶,可領取每個標準單位計8 200元的一筆過現金。特惠津貼總額(包括免租期替代金)預計約為三千三百萬元。」

 

今天只餘下由當年徒置事務處興建的柴灣工廠大廈。

 

2012年6月30日 星期六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羅屋民俗館與柴灣



柴灣 (Chai Wan) 背靠哥連臣山 (Mount Collinson),北面臨海,因灣內有較廣的低地,明朝時已有人耕種,亦有來往船隻在此汲水。清康熙年代「復界」後,有居於廣東東江的客家人遷入,先後建立羅屋、成屋、陸屋、藍屋等以不同姓氏為名的小村舍(客家人習慣稱小村為屋)。他們除了以農枚為生外,其餘的都從事灰窯業,由於以柴薪為燃料,村民要在附近山坡伐柴薪,故此該處稱為柴灣。不過今天已找不到灰窯業的踪影。

 

1841年政府轅門報(即後來的政府憲報)已有中文記載柴灣,但英文卻稱為 Sai Wan1845年哥連臣中尉繒製香港島地圖,把柴灣稱為Sywan,東面的一個小灣馬塘,則稱小西灣 (Little Sywan)。羅屋村民則稱「柴灣仔」。後來政府才將柴灣更正為英文 Chai Wan


柴灣的羅屋民俗館。10分鐘逛完。(2012年拍攝)

很少開放使用的羅屋民俗館的展覽廳。(2012年拍攝)

羅屋於
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時部分建築物遭炮火毀壞,但隨柴灣市鎮的發展,各村落便相繼消失,羅屋部分地方曾租予村外人經營小工場,直到1967年羅氏後人才全部遷離羅屋。羅屋成為柴灣一帶僅存的古村屋,香港政府於1972年決定保留全幢羅屋。

 

19765月,市政局轄下的博物館委員會決定將羅屋修復為民俗館,並在毗鄰興建展覽廳及中式花園。19891110日,羅屋成為香港法定古蹟。




民俗館終於在
1990119日正式開放。館內藏品的內容主要介紹柴灣的歷史、羅屋的歷史和特色,以及客家人的生活習俗。屋內放有傢俬、農具、日用品等展品,以復原村屋的面貌。「羅屋」外的空地現設有一系列的展板,以文字及圖片分別介紹柴灣的歷史、羅屋的歷史和建築特色,以及客家人的習俗。





廚房可看見透光的天花


羅屋是一間中型常見的客家門樓屋,面積約
120平方米,面闊三間,屋頂疊瓦舖蓋,屋脊是簡單的平脊,是典型「三間兩廳」的中國傳統民居,中央正廳為一間,是全屋的核心,供奉祖先神位,與兩側建有閣樓的耳房合組成「三間過」的格局,佈局左右對稱,有明顯的中軸線,房間是工作間及睡房,而閣樓則用作貯物及孩童的睡處。為了防盜,房屋的窗戶不多,廳外與大門之間有用作採光及透氣的天井,天井兩側建有遮蓋的「廊」用作廚房及雜物間。

 

大門是全屋唯一的出入口,凹斗式正門,門框以花崗石砌成,板門後方設有直木櫳加強防盜,上有屋簷以擋風雨,屋外是用作曬穀、晾衣及宴客稱為「曬棚」或「禾坪」的空地。


 


羅屋民族館外圍成為休憩花園。(2012年拍攝)




涼亭也造成古村屋模樣。(2012年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