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從跑馬地香港墳場了解香港早期歷史 (二)

香港墳場由於歷史久遠,自然埋葬不少名人商賈,從中可以了解一點香港早期歷史。





適逢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最多人談論便是革命烈士楊衢雲的無字墓碑。


楊衢雲(18611901年1月11日),名飛鴻,字肇春,別號衢雲,福建海澄(今廈門)人。在廣東東莞出生,中國近代革命家,十四歲在香港進入船廠學習機械,因工業意外失去右手三指,於是改習英文。畢業後任教員,之後轉任招商局總書記,及沙宣洋行副經理。1890年於香港創立最早的革命組織輔仁文社,並為香港興中會首任會長,負責策劃廣州起義。1895年10月,興中會在第一次廣州起義,由楊衢雲在香港任總指揮。由於事機不密,為清政府所獲悉。陸皓東等七十多人被捕,楊及孫同被通緝。香港政府受清政府壓力,迫令二人離境,於五年內不准入境。楊衢雲經新加坡,前往南非約翰尼斯堡,之後再轉往日本,並輾轉在各地發展興中會。1900年1月,楊辭去興中會會長一職,改由孫中山任。同年從日本到香港,發動惠州起義。失敗後楊衢雲於年底返回香港,於上環結志街五十二號設私塾輔仁文社教授英文以養妻兒。


1901年被清政府派人刺殺於香港。謝贊泰為楊衢雲安排下葬於跑馬地香港墳場,並為楊衢雲設計墓碑,碑上沒留名字,只刻有編號6348,並以天圓地方概念設計,刻有青天白日圖案康文署宣布計劃為墓碑設置說明牌,介紹他的革命事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8npSrnlR2w






另一個位置是遮打爵士家族的墓地。


吉席·保羅·遮打爵士,KtCMGJPLL.DSir Catchick Paul Chater1846981926527),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亞美尼亞裔香港商人。遮打早年入讀加爾各答有名的馬帝尼耶書院(La Martiniere College,遮打日後對該校貢獻良多),畢業後於18644月前往香港,寄居於他其中一位姐姐及其丈夫位於雲咸街的公寓。


他分別在1886年和1889年創辦九倉和置地。遮打亦有涉足採礦業,他曾成立香港採礦公司(Hong Kong Mining Company),在新界和越南東京一帶經營礦業。該公司後來在1906年獲政府簽發探礦牌照,開始在馬鞍山採礦。他亦是初期香港首家股票交易所香港股票經紀會之主要發起人,並曾出任立法局和行政局非官守議員,在1897622,遮打獲頒贈CMG勳銜,後在1902年,再獲加封為爵士。另外他又曾於1892年獲法國殖民地政府頒贈法國榮譽軍團勳章。1882年至1909年任共濟會香港及南中國區大團長。遮打後來為香港大學捐建學生會大樓(今孔慶熒樓),大樓在1919年落成。在1923年,香港大學向遮打頒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以答謝他為該校出任名譽財政。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的香港極具影響力。



遮打爵士於19204241925429訂立兩份信託契據,並由已故遮打爵士為一方而該等契據內所述的受託人為另一方,他設立了款額各為$250000.00的兩個基金,分別名為遮打捐款基金(聖約翰座堂)”遮打捐款基金(聖安德烈堂)”,並將上述基金交予上述受託人以信託形式管有,以將上述基金的收益運用於協助維持香港聖約翰座堂及聖安德烈堂,以及增添下述聖品的薪津,即當其時在聖約翰座堂任職堂牧或助理堂牧的聖品及在聖安德烈堂任職牧師或助理聖品的聖品。又鑑於認為適宜將上述基金歸屬一個法人團體,於是訂立《遮打捐款基金(聖約翰座堂及聖安德烈堂)法團條例》。


 


在吉席.遮打墓碑附近他兄弟Joseph Theophilus Chater的墳墓。



在遮打爵士墳墓附近的何東爵士及元配墳墓。前方是一位工人的墳墓。


何東爵士(Sir Robert Hotung)KBEJP.(1862年12月22日—1956年4月26日),本名何啟東,字曉生歐亞混血兒香港望族何東家族之首,香港著名洋行買辦企業家


何東生父為英籍荷蘭裔猶太人何仕文H.T Bosman),生母為祖籍廣東寶安的施氏。由於父母並沒有正式結婚,而何仕文更因生意失敗離開香港,何東自幼由母親獨力撫養,受中國文化熏陶,常常以中國人自居。幼年入讀私塾,稍長轉讀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1878年以優異成績畢業。


畢業後隨即加入廣東海關,建立初步人際網路及華洋貿易的操作。1881年辭職海關加入香港怡和洋行華人部任職初級助理員專責翻譯,因表現突出而獲迅速提升為買辦助理。在怡和任職僅兩年的1883接替姐夫蔡星南成為買辦,不久更獲委任為剛成立的「香港火燭保險公司」及「廣東保險公司」的總買辦。在任職買辦的同時,何東自資成立「何東公司」(Ho Tung & Company)從事食糖的買賣,而胞弟何福何甘棠亦加入怡和成為買辦。1894年何東升任怡和洋行華總經理,於1900年以健康欠佳為由辭職,由其弟何福接任。


離開怡和後,何東全力發展自己的生意,除一般貿易外,還進軍航運及地產買賣。何東於1928年前後接辦經營出現困難的《工商日報》,注入資金及改革管理後,成功令《工商日報》走出困局。除香港外,何東在上海、青島、東北及澳門皆有大量投資。


1922年海員大罷工時期,在貿易及航運有切身利益的何東四出奔走調停,更私下承諾支付工人罷工期間的一半工資,工人3月6日結束維期53日的大罷工。但據報何東其後並沒有兌現承諾,工人向「國際勞工會議」(International Labour Conference)投訴,事件最後不了了之。


1906年何東向香港總督會同行政局申請獲准在中環半山居住,成為自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後,首位在太平山山頂居住的擁有中國血統的人士。


何東元配為麥秀英平妻張蓮覺(原名張靜容,為麥秀英表妹)。另有妾侍周綺文,以及與他誔下私生子何佐芝的朱結第。


何東臨終前信奉基督教,由施玉麒牧師(Canon G. Zimmern)施洗。逝世後與元配麥秀英合葬跑馬地香港墳場。臨終前以50萬設立信託慈善基金(何東爵士慈善基金),所得利潤捐給慈善機構。




早年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總會計師Henry Smith 墓碑。刻在墓碑旁的共濟會標誌,是方矩和圓規。


香港共濟會第一個會所在1844429成立於維多利亞島,三年之後成立英格蘭分支香港共濟會總會。歷史上香港的共濟會分別傳自於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





宣教士何顯理女士之墓


十九世紀,何女士的父親原是一名律師,又是區議員,想事奉主,便放下一切,在一間一、二十人的小教會做牧師。當牧職幾年後,女兒有宣教負擔,婚後偕同夫婿叔未士由大西洋,巴西,繞道非洲的好望角,抵達東南亞,經澳門, 1842年終到達香港辦學校。她在香港建立了首間浸信會,首間女校;當時香港的居住環境很差,加上太辛勞,何女士二十七歲就離世。後來歷史學家評論她時,總結出她有四個第一:(1)是西方女士到港的第一人,(2)是西方宣教士到港的第一人,(3)是在香港辦女校的第一人,(4)是在香港安息的首位宣教士。


現在香港島的顯理中學就是為紀念何顯理女士而命名。






德國郭士立牧師之墓。


郭士立(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1803年7月8日-1851年8月9日),於德國東部波美拉尼亞斯德丁(今波蘭什切青)出生,是一個裁縫的兒子。1826年,他在荷蘭傳道會畢業。1827年先抵達荷蘭殖民地爪哇,向當地的華僑學習漢語。1828年經新加坡去暹羅,繼續在華僑中學習漢語和傳教。1829年接受倫敦會的津貼,前往英國殖民地馬六甲,協助倫敦會工作。1831年,到澳門轉到廣州見馬禮遜,出任英國東印度公司翻譯,並到中國海岸,搜集政治、經濟、軍事情報。


1832年2月,他陪同英國東印度公司商業間諜林賽(Hugh Hamilton Lindsay 化名胡夏米)乘坐「阿美士德號」商船北上,經廈門、福州、舟山、寧波、威海衛等地,遠達朝鮮、日本。9月返回澳門。同年10月,他乘鴉片商查頓商船「氣精號」(Sylph),再次北上,到達東北牛庄(今營口)。他根據這三次旅行,他寫作《1831-1833年在中國沿海三次航行記》一書。


1840年鴉片戰爭時他擔任英軍司令官的翻譯和嚮導,以及英軍佔領下的定海知縣、鎮江知府。其後,他參與及起草《南京條約》。


1843年在香港開埠之後,擔任首任香港總督璞鼎查的中文秘書及撫華道。1844年他在香港成立傳教組織「福漢會」,洪秀全的戰友馮雲山曾為該會教徒。同時還創立中國傳教會,在倫敦招募來華傳教士。中國傳教會把戴德生送到中國。後來戴德生成功地建立了中國內地會,他把郭士立稱為中國內地會之父。


1851年8月9日郭士立在香港去世。香港中環吉士笠街,就是以他命名。他曾是傳教士,為英國作間碟及軍隊翻譯,又擔任香港開埠初期的政府官員,可以說是奇人。


2011年2月27日 星期日

從跑馬地香港墳場了解香港早期歷史 (一)

墳場也可見香港早期的歷史,這就是香港最早使用的墳場之一 - 跑馬地香港墳場 (Hong Kong Cemetery)



從墓碑上的年分來說,這裡最早的是鴉片戰爭時期,英國海軍軍艦響尾蛇號船長William BrodieWilliam艦長於1841年病逝世於船上,英軍來到香港,船員便把船長遺體下葬於「快活谷」(Happy Valley)這處地方,墓碑今日仍在香港墳場。


墳場內的教堂教堂前一座像教堂高塔的墓碑,是來華馬禮遜牧師的兒子馬禮遜醫生之墓,他曾任香港開埠初期的政府總醫官(醫生)


香港開埠之初,正是兩次的鴉片戰爭。從墓碑的資料可見,有多個HMS的軍艦紀念碑及英國在中國戰死的墓碑。



英國海軍的大型墓碑



在中國過身的英軍軍官



另一位逝世英國軍官之墓



中國鴉片戰爭1857-60年戰死的皇家海軍及皇家海軍炮兵軍官和士兵紀念柱。


細心留意墓碑文字,得知多人因當年鼠疫及水土不服的疾病而死。


死於1848年發熱的英國軍人及軍眷紀念柱。



死於1883霍亂的西歐來港警察紀念柱。斷開的柱代表死於非命,不得善終,還象徵有另外半條無形的生命延伸至天堂。



細細的墓碑就是患病死去的孩童。



死者亦有不少海外遠渡重洋的船員。這是一位德國船長的墓碑,上有一頭德國鷹標誌。


 


從跑馬地香港墳場了解香港早期歷史 (一)

墳場也可見香港早期的歷史,這就是香港最早使用的墳場之一 - 跑馬地香港墳場 (Hong Kong Cemetery)



從墓碑上的年分來說,這裡最早的是鴉片戰爭時期,英國海軍軍艦響尾蛇號船長William BrodieWilliam艦長於1841年病逝世於船上,英軍來到香港,船員便把船長遺體下葬於「快活谷」(Happy Valley)這處地方,墓碑今日仍在香港墳場。


墳場內的教堂教堂前一座像教堂高塔的墓碑,是來華馬禮遜牧師的兒子馬禮遜醫生之墓,他曾任香港開埠初期的政府總醫官(醫生)


香港開埠之初,正是兩次的鴉片戰爭。從墓碑的資料可見,有多個HMS的軍艦紀念碑及英國在中國戰死的墓碑。



英國海軍的大型墓碑



在中國過身的英軍軍官



另一位逝世英國軍官之墓



中國鴉片戰爭1857-60年戰死的皇家海軍及皇家海軍炮兵軍官和士兵紀念柱。


細心留意墓碑文字,得知多人因當年鼠疫及水土不服的疾病而死。


死於1848年發熱的英國軍人及軍眷紀念柱。



死於1883霍亂的西歐來港警察紀念柱。斷開的柱代表死於非命,不得善終,還象徵有另外半條無形的生命延伸至天堂。



細細的墓碑就是患病死去的孩童。



死者亦有不少海外遠渡重洋的船員。這是一位德國船長的墓碑,上有一頭德國鷹標誌。


 


2011年香港藝術節金馬倫.卡彭特 (Cameron Capenter) 管風琴獨奏


2011年香港藝術節其中一個節目是金馬倫.卡彭特 (Cameron Carpenter) 的管風琴獨奏。節目於2月26日晚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奏廳舉行。


新一代管風琴炫技大師金馬倫.卡彭特,憑着出眾的才華和超卓的技巧,成為最火紅的管風琴手。他於茱利亞音樂學院完成六年課程,並以優異成績畢業。他的曲目除了巴赫、法朗克、域度等大師的管風琴作品,還有其他類型,因為他相信管風琴並不古老,而是千變萬化的樂器之王。



全場焦點就是演奏廳前方中央的管風琴室。他表演時必會設有大銀幕把表演的情況及他演奏時優美的姿態清晰地投射出來。當晚的演出精彩絕倫,一雙手游走在三層的鍵盤上,雙腳在十多個腳踏上靈活巧妙地奏出美妙琴音。


他在 YouTube 網站憑演奏蕭邦《革命練習曲》的錄像取得空前成功,在年輕人的網絡內迅速走紅,YouTube 和 Facebook 上超過百萬人次,見證他那能人所不能的超卓技術。卡彭特的獨奏會將展現他驚人的琴技,從巴赫到自己的作品,還有選取著名作品的即興演奏,誓要令管風琴迸發耀眼光芒。



文化中心音樂廳的管風琴,由奧地利著名管風琴製作公司萊格公司手製,是全東南亞以機械操作的最大型管風琴,政府在1989年以1000萬元購入,需儲存於室溫攝氏22度,濕度界乎55至60度之間,確保樂器不受潮濕影響。


2011年2月25日 星期五

留下一點中環回憶 (五): 花園道美利大廈

 

美利大廈位於中環的花園道,由當時的工務局設計。建築物於1969年竣工。這幢27層的建築物是當時最高的政府建築物。


(相片來源:發展局)


美利大廈的窗口方位經過精心設計,以防止過多的直射陽光進入,此設計於1994年贏得「建築物能源效益獎」的優異獎。美利大廈周邊被主要幹道及道路圍繞,建築物另一出色的設計是其行車通道巧妙地與陡峭的紅棉路連接。


大廈各層用途:

地下——停車場


2——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通訊及科技科


3-8——政府新聞處


4——政府刊物銷售處


10樓,11樓,12樓,13樓,17樓,18樓及21——發展局


14——交通諮詢委員會交通投訴組


1516——運輸及房屋局


18樓,19樓,20樓及21——食物及衞生局


20——香港牌照上訴委員會


21——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秘書處


 



 

當美利大廈現時的寫字樓於2011年年底遷往添馬艦的新政府總部大樓後,美利大廈將會空出。鑒於建築物處於優越位置,毗鄰山頂纜車站及香港公園,以及在市中心對高級酒店的龐大需求,美利大廈很有潛力改建成酒店。經過適當的改建工程及添加相關附屬設施後,新酒店將會成為海外遊客極佳的選擇。改裝也是更符合環保的方案。


買給私人發展商發展,一定要少心,避免成為尖沙咀1881的翻版,弄至面目全非,雖然不是法定古蹟,亦要確保日後發展商不會改變其有特式的設計與整體外觀,同時亦要碓保市民可以有公共空間參觀這座建築物。


留下一點中環回憶 (五): 花園道美利大廈

 

美利大廈位於中環的花園道,由當時的工務局設計。建築物於1969年竣工。這幢27層的建築物是當時最高的政府建築物。


(相片來源:發展局)


美利大廈的窗口方位經過精心設計,以防止過多的直射陽光進入,此設計於1994年贏得「建築物能源效益獎」的優異獎。美利大廈周邊被主要幹道及道路圍繞,建築物另一出色的設計是其行車通道巧妙地與陡峭的紅棉路連接。


大廈各層用途:

地下——停車場


2——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通訊及科技科


3-8——政府新聞處


4——政府刊物銷售處


10樓,11樓,12樓,13樓,17樓,18樓及21——發展局


14——交通諮詢委員會交通投訴組


1516——運輸及房屋局


18樓,19樓,20樓及21——食物及衞生局


20——香港牌照上訴委員會


21——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秘書處


 



 

當美利大廈現時的寫字樓於2011年年底遷往添馬艦的新政府總部大樓後,美利大廈將會空出。鑒於建築物處於優越位置,毗鄰山頂纜車站及香港公園,以及在市中心對高級酒店的龐大需求,美利大廈很有潛力改建成酒店。經過適當的改建工程及添加相關附屬設施後,新酒店將會成為海外遊客極佳的選擇。改裝也是更符合環保的方案。


買給私人發展商發展,一定要少心,避免成為尖沙咀1881的翻版,弄至面目全非,雖然不是法定古蹟,亦要確保日後發展商不會改變其有特式的設計與整體外觀,同時亦要碓保市民可以有公共空間參觀這座建築物。


2011年2月24日 星期四

可口可樂125周年香港330毫升可口可樂罐 (一)

1889年美國的藥劑師約翰巴比頓在家中製出可口可樂,並在藥房售賣。當時的可樂視為有藥用的飲品。巴比頓的合伙人羅賓遜命名為可口可樂。今年是可口可樂面世125周年。


香港推出可口可樂125周年的紀念可樂罐,現時只見330毫升可樂罐包裝。


由這個紀念可樂罐開始,在罐上加上全新「產品正面能量標籤」。


可口可樂公司明白每位消費者都有獨特的生活方式和餐飲選擇。因此,我們提供一系列不同種類的飲料和不同大小的包裝容量,配合消費者實踐健康生活,在享受飲料為他們帶來的暢快和歡樂之外,滿足他們營養和解渴需要。與此同時,可口可樂公司更是全球第一間飲料公司承諾在飲料包裝正面加上能量標籤。此舉提供清晰、簡潔而易於明白的營養資料予消費者,作出精明的飲食選擇。


 


2011年初開始,可口可樂陸續於香港的飲料包裝上,加上全新「產品正面能量標籤」,進一步突顯營養標籤所列載之「能量」資料,讓消費者更容易作精明飲食選擇。



(解說正面能量標籤來源: 可口可樂網頁)


可口可樂125周年香港330毫升可口可樂罐 (一)

1889年美國的藥劑師約翰巴比頓在家中製出可口可樂,並在藥房售賣。當時的可樂視為有藥用的飲品。巴比頓的合伙人羅賓遜命名為可口可樂。今年是可口可樂面世125周年。


香港推出可口可樂125周年的紀念可樂罐,現時只見330毫升可樂罐包裝。


由這個紀念可樂罐開始,在罐上加上全新「產品正面能量標籤」。


可口可樂公司明白每位消費者都有獨特的生活方式和餐飲選擇。因此,我們提供一系列不同種類的飲料和不同大小的包裝容量,配合消費者實踐健康生活,在享受飲料為他們帶來的暢快和歡樂之外,滿足他們營養和解渴需要。與此同時,可口可樂公司更是全球第一間飲料公司承諾在飲料包裝正面加上能量標籤。此舉提供清晰、簡潔而易於明白的營養資料予消費者,作出精明的飲食選擇。


 


2011年初開始,可口可樂陸續於香港的飲料包裝上,加上全新「產品正面能量標籤」,進一步突顯營養標籤所列載之「能量」資料,讓消費者更容易作精明飲食選擇。



(解說正面能量標籤來源: 可口可樂網頁)


留下一點中環回憶 (四): 舊中環街市


1858年建成第一代中環街市。第二代中環街市原址重建,於1895年落成,屬維多利亞式設計,樓高3層,中央設有塔式建築,並於1937年拆卸。

現有的中環街市於19395月落成啟用,樓高四層。這幢歷史建築是後期藝術裝飾主義衍生出來的一門風格,大樓的特色是簡單的橫向線條以實用功能為主。中環街市於20033月停止運作。與同類建築灣仔街市同屬實用簡單的包浩斯風格建築物,香港日治時期期間曾改稱中央市場。1994年,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啟用後,中環街市的上層被改建為中區購物廊,其他部分則停用及圍上圍板,並以行人天橋連接扶梯系統及恆生銀行總行大廈。因為政府已把中環街市現址納入勾地表,並只要求發展商展示舊日照片,即建築物會在土地拍賣後拆卸。曾有團體要求政府把街市列作歷史文物保障,但政府聲稱「已把整幢建築物各個部份拍照存檔,已經算把它保存」。

200910月,發表2009-10施政報告將中環街市剔出勾地表,交由市區重建局全面保育和活化,在鬧市中創造一個難得的休閒點。活化後的中環街市將會成為上班人士在日間的「城市綠洲」。政府斥資5億元活化後的中環街市,市建局計劃分階段建築結構勘察,首階段工程估計可在兩至三年完成,而整個項目則預計需時四至五年竣工。

現時中環街市的街市功能已經停止,只有幾間小商店和兩所公廁仍然有運作。

誠品書店副董事長吳旻潔在20101222日宣布計劃於2012年進駐香港。她認為,兩岸之間文化交流頻繁,誠品在此時空環境扮演的角色,最重要的還是書本和文化。誠品書店落戶香港一事,一直只聞樓梯響。至於開店地點,據悉中環街市會是考慮之一。


留下一點中環回憶 (四): 舊中環街市


1858年建成第一代中環街市。第二代中環街市原址重建,於1895年落成,屬維多利亞式設計,樓高3層,中央設有塔式建築,並於1937年拆卸。

現有的中環街市於19395月落成啟用,樓高四層。這幢歷史建築是後期藝術裝飾主義衍生出來的一門風格,大樓的特色是簡單的橫向線條以實用功能為主。中環街市於20033月停止運作。與同類建築灣仔街市同屬實用簡單的包浩斯風格建築物,香港日治時期期間曾改稱中央市場。1994年,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啟用後,中環街市的上層被改建為中區購物廊,其他部分則停用及圍上圍板,並以行人天橋連接扶梯系統及恆生銀行總行大廈。因為政府已把中環街市現址納入勾地表,並只要求發展商展示舊日照片,即建築物會在土地拍賣後拆卸。曾有團體要求政府把街市列作歷史文物保障,但政府聲稱「已把整幢建築物各個部份拍照存檔,已經算把它保存」。

200910月,發表2009-10施政報告將中環街市剔出勾地表,交由市區重建局全面保育和活化,在鬧市中創造一個難得的休閒點。活化後的中環街市將會成為上班人士在日間的「城市綠洲」。政府斥資5億元活化後的中環街市,市建局計劃分階段建築結構勘察,首階段工程估計可在兩至三年完成,而整個項目則預計需時四至五年竣工。

現時中環街市的街市功能已經停止,只有幾間小商店和兩所公廁仍然有運作。

誠品書店副董事長吳旻潔在20101222日宣布計劃於2012年進駐香港。她認為,兩岸之間文化交流頻繁,誠品在此時空環境扮演的角色,最重要的還是書本和文化。誠品書店落戶香港一事,一直只聞樓梯響。至於開店地點,據悉中環街市會是考慮之一。


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台灣情人節心心郵票

西洋情人節雖已過,其實過節不一定要花大錢、吃大餐,今年只要花30元,就可以買到一個很特別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