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100周年的西營盤香港大學(二)


香港大學除了最早與建,在般咸道可以看見的港大本部大樓和舊學生會,有幾座特色建築亦值得待特別介紹。
 
梅堂(May Hall) 及儀禮堂 (Elliot Hall) 是香港的歷史建築物,屬愛德華式建築風格,本來有三幢,作為學生宿舍。「盧吉堂」是首間直屬香港大學的學生宿舍,於1913年建成,原名「大學堂」(University Hall)。「儀禮堂」和「梅堂」先後於1914年及1915年相繼落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三幢宿舍曾被用作輔助瑪麗醫院,增加病床之用。1966年「儀禮堂」和「梅堂」遭到豪雨破壞,維修完成後,於1969年三間宿舍合為
「明原堂」。 

 



港大義禮堂。 (20118月拍攝)


港大義禮堂。 (20118月拍攝)

港大義禮堂。 (20118月拍攝)


港大義禮堂側面。
(20118月拍攝)

港大義禮堂平面圖。 (20118月拍攝)

港大梅堂。 (20118月拍攝)

港大梅堂。 (20118月拍攝)

港大梅堂平面圖。 (20118月拍攝)



港大梅堂通職教育系。
(20118月拍攝)

港大梅堂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牌匾上的題字來自國學大師饒宗頤手筆。(20118月拍攝)





明原堂可收男女宿生共216人,盧迦翼地下為會客室及舍監辦公室,儀禮翼地下(全層)為飯堂及舍監宿舍,梅翼地下(全層)有乒乓球室,學生休息室(很大),電視室及幹事會室。梅翼旁有一籃球/排球場。在儀禮翼及梅翼前端各有一偌大的空地,憑欄遠眺可見維多利亞港,飯後若興之所至,可到此靜觀落霞孤霧。


 
當年的宿生這樣記載宿舍生活:
 

「大學本部與明原堂靠一小徑相連,小徑盡頭為一長階,長階頂便是古木參天的盧迦翼入口。春來時叢叢映山紅漫山怒放,炎夏裏蟲叫蟬吵蛙鳴鳥唱,秋風中黃葉飛舞落木蕭蕭,冬至後路旁禿樹在冰冷的月色裏顫抖,這些都成了巍巍明原堂的景色。」


 


另外,又記載:「宿舍生活每多姿采。歌聲、琴音、笛奏、鼓鳴、相聲、魔術、話劇、舞獅、籃排乒羽,應有盡有,但最令人難忘的是午夜飄香(宵夜),圍爐(電爐)剪燭夜話。(房中煮食是犯堂規的,但難得舍監肯辦貓頭鷹,眼開眼閉,舍導師更身體力行,參與其中,口沫橫飛,唯這樣才可使美景長留記憶,功德無量!)大至世界國家、宇宙歷史,小如兒女私情、巴山夜雨,至玄至真,極喜極悲,無所不談,眼界亦得以擴闊。男女堂友朝夕共對,女的蘭心慧質,男的雄姿英發,暗香盈袖,詩酒年華,情愫漸生,乃人之常情,明原堂亦因此造就幾許鴛侶。當然,間或有天公錯配而成冤侶者,只落得個春蠶絲盡,逝水飛花的下場,但也上了人生寶貴難忘的一課。」


 


「七十年代是一個雲飛風起的年代,學生運動蓆捲各大專院校,只要稍為關心身邊事物、有點理想的學生,或多或少都會捲入其中。明原堂離大學本部的學生會大樓(位於現在的圖書館新翼)很近,故也成為學生運動的大本營,論政之風甚盛。我進大學的前後,明原堂連續出了三屆學生會會長:陳毓祥(年前不幸葬身釣魚台海)、崔綺雲(()行政會議員鍾瑞明之妻,前新華社文教部負責人)、麥海華(前社工工會主席、()民主黨黨員,曾與鍾瑞明競爭學生會會長一職,勝出)。有些堂友畢業後去當了工人,以續其學運未完之志。現在政壇上很多出頭露角的人,其實已是二十多年的老對手了。」我這沒有入讀有宿舍的大學學生是難以感受。


 


1992年「盧吉堂」拆卸,「儀禮堂」繼續用為學生宿舍,「梅堂」於20009月改為大學辦公室。


 


儀禮堂對出設有「月明泉」噴水池,是由李嘉誠為紀念其夫人莊月明而捐款設立。


 


香港大學能夠成立,歸功於港督盧押(Frederick Lugard)和居港50年的富商麼地(Hormusjee Navrojee Mody)1908117,盧押在聖士提反書院的致詞中提出創辦香港大學,促使麼地答應捐款150,000元,資助興建大學的教學樓。當時曾建議多處校址,包括太平山區雅麗氏醫院旁邊和堅道等地段。經過一輪表決後,通過由盧押提出的般咸道與薄扶林道交界的位置。盧吉堂就是紀念他而命名。港大本部大樓陸佑堂在內部樓梯中段放置了麼地的紀念頭像。


 


儀禮爵士,GCMGPC( 186218 1931316 )英國外交官、殖民地行政官和學者,香港大學第一任校長。生於英國牛津西福特高爾(Sibford Gower)。早年就讀於切爾滕納姆書院和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畢業後加入英國外交部,曾派駐俄國(1885)、摩洛哥(1892)、土耳其(1893)和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1899)1900年獲冊封為爵士,出任英國駐東非保護國專員和總領事。1904年辭職。1905年成為英國雪菲爾大學第一任校長。1912年至1918年出任新成立的香港大學校長。1924年獲香港大學頒授名譽法學博士。1918年,出任西伯利亞高級專員和總領事。1919年,任英國樞密院樞密院顧問,同年被任命為英國駐日本大使。1920年到達日本。1923年頒授聖米迦勒及聖喬治爵級大十字勳章。19251212獲選為帝國學士院客員。儀禮於1926年退休,但仍留在奈良研究佛學。由於生病,他決定返回英國,但於1931316病死在回國途中,隨即在馬 六甲 海峽海葬。他一生沒有結婚。


 


梅含理(Sir Francis Henry May1860314192226),是英國派駐香港的第15任香港總督。1893年,梅含理曾擔任香港警察司,是唯一一位曾出任警察隊首長的香港總督。1901年獲升任輔政司,其後被調往斐濟群島擔任總督。1912年回到香港出任第15任港督,並於到任時險被行刺。

 

這件事發生之前,港督都由轎夫從碼頭接往港督府,自此之後,港督都不再坐轎,而會乘坐馬車。梅含理熱愛賽馬運動。他以港督身份成為港大第一任校監,所以命名梅堂,以作紀念。


 


另一座是鄧志昂樓。鄧志昂樓除有小路連接校園外,另有蜿蚓的林蔭小徑直達般咸道的石牌坊大門。這大樓以捐贈者鄧志昂命名,當時的協議是供中文學院使用。



鄧志昂樓。
(20118月拍攝)




鄧志昂樓港督揭幕紀念碑。 (20118月拍攝)


鄧志昂樓成為法定歷史建築牌匾。 (20118月拍攝)




鄧志昂樓側面。 (20118月拍攝)



鄧志昂樓是中文系的上課地點。中文課程亦增至中國文學、中國歷史、中國哲學三科。

1950年代初,中文系遷回本部大樓與其他文學院系會合。自鄧志昂樓啟用至1962年止,每年中文系畢業生的名字均刻在鄧志昂樓入口處兩旁的木匾上,至今還清晰可見。鄧志昂樓現時由亞洲研究中心專用。

 

鄧志昂樓在大學校園內可算別樹一格。它的石牌坊、門樓、奠基石上原來應刻英文字母“u”的地方都改用“v”。拉丁文中“u”“v”兩個字母通用,是192030年代流行的風格。但為何全校只有鄧志昂樓出現這個情況,就無從推敲了。1995915鄧志昂樓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除了1910年建本部大樓, 1911年政府的工務報告記載大學當時有兩座由基督教教會管理的宿舍在興建:般咸道內地段754,由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 管理。克頓道內地段1874,由倫敦傳道會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管理。


 

 


 

 

 

 

 

 

 

 

 

 

 

 

 

 

 

 

 

 

1 則留言:

  1. wing cheung6/5/12 23:42

    鄧志昂是鄧肇堅的父親
    [版主回覆05/06/2012 23:45:19]對, 在灣仔摩理臣山可以見他們兩父子.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