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7月2日 星期四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百年展覽

自從歐洲出現宗教改革,基督新教/新教出現,世界各地便有不同基督宗派/教會成立。自鴉片戰爭後英國取得香港成為殖民地,西方各宗派的傳教士紛紛來香港及由傳教。不過,各教會合力為教會發展、傳教及推行社會福利而聯合起來是較有目標及成效,加上歐洲對教會合一的風氣吹到廣東及香港,教會當時又正值要合力為內地西江水災脤災,所以便有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的成立。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歷經百年,為了讓市民更了解聯會成立由來及本港基督教發展,於七月一至二十七日在香港歷史博物館一樓大堂於七月份在演講廳舉辦「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百周年紀念展覽」及「基督教與香港」講座。屆時公眾可免費入場參觀。

2015年6月5日 星期五

初探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華人基督教墳場(九龍)/新九龍1號墳場(基督教墳場)(一)

19世紀未,隨著九龍半島的發展,個別差會亦建立據點傳播福音。因應基督教會為方便九龍信徒安葬祖先的要求,政府在19043月在轅門報公布把九龍內地段5號設立華基督教墳場,稱為晒魚石墳場。1919年,維多利亞主教致函政府要求擴大墳場面積,政府同意增批57585平方呎。



及至聯會於1915年成立,接辦香港薄扶林基督教墳場和九龍城基督教墳場(前稱為「耶穌聖教墳場」)今天墳場名字已經被新裝飾所圍封,失去原有味道。

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初探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五)

雖然只是初探墳場,只要細心尋找,特別的墳及人事仍有不少。

在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繼續可以找到不同家族合葬的墓地,其中一處是陸氏。



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初探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四)

香港開埠初期,教會透過辦學傳教,政府(主要是中央書院)亦提供西方教育,所以培育出一群接受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中國人,不同的救國及革命思想可以互相交流,形成一群反清力量。而香港毗鄰中國,亦為推翻滿清政府提供了一個策劃基地及革命份子躲藏的地方。

除了之前介紹一些埋葬在薄扶林道墳場的牧師及商人與孫中山先生及革命份子或多或少有聯繫或財政上支持革命運動,亦有一些與反清革命有直接關係的基督徒埋葬於這個墳場內。


孫婉   (右面墓碑)
孫婉(18961112日-197963日),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之次女。孫中山之次女,與父親孫中山同月同日出生,母親為孫中山元配盧慕貞,幼年時期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度過。1907年,伯父孫眉在檀香山經營的農場宣告破產,孫婉與母親及姐姐一同舉家遷往香港九龍牛池灣,在那裏居住一段時日後。1910年(清宣統二年),因祖母楊氏去世,與母親盧慕貞離開香港赴馬來西亞檳城與與父親孫中山團聚,曾在廣州的培正學校就讀小學。

2015年5月23日 星期六

初探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三)

在薄扶林道墳場裡,往往會找到醫生的墓碑,畢竟醫生/博士是社會約定軸成給予少數專業人士跟隨自己姓名的稱謂。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香港的基督宗教在本地教育擔當了重要的服務提供者的角色。墳場當中可找到一些對香港教育作出貢獻的教育工作者。


李樹芬醫生
李樹芬1887年-1966年),廣東台山附城鎮人,著名外科醫生。曾任香港中華醫學會會長。

2015年5月22日 星期五

初探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二)

除了墳場埋下了一些去逝的有名商界基督徒,作為一個基督教墳場當然埋葬了不少教會枚者及對教會有貢獻的信徒。以下是一少部份人士:
 
尹維清(尹華川)
尹維清(又名華川,?-1877)是香港華人教會一位不太為人熟悉的宣教師。他原屬巴色會,曾在東莞李朗學校接受教育。其後受歐德理牧師(Rev. Ernest J. Eitel, 1838-1908)之邀,加入倫敦傳道會,先後在灣仔堂女校及男校當教員,兼任灣仔堂宣教師,1874年改任太平山堂傳道。他為後人知悉主要是因為他的兒子尹文楷醫生(字端模,1870-1927)及其姻親區鳳墀牧師(1847-1914)。

2015年5月20日 星期三

初探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一)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Hong Kong Chinese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es Union Cemetery),是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轄下的一個墳場,位於香港島薄扶林道119號至125號,範圍約為域多利道近沙灣東華義莊以東,薄扶林道以西的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