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

新元朗中心「A Time for Brick 尋‧樂作品展」

我在孩童時期其中一種玩具是 LEGO。今天,不知還有多少孩童玩這玩具了,反而LEGO成為不少成年男士的的消閒玩物。


在新元朗中心的「A Time for Brick 樂作品展」,以火車站為主題長出了以LEGO砌成的火車站城市。

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的「愉悅滿園——貝氏中國古代情色藝術珍藏」展 (含有色情內容18歲以上才可瀏覽)

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正在展覽中的「愉悅滿園——貝氏中國古代情色藝術珍藏」呈獻逾100件來自荷蘭貝索烈(Ferdinand M.Bertholet)收藏之精彩畫作、器具、象牙及陶瓷製品,承上啟下,縱橫漢清。收藏家及策展人希望藉此打開性文化的天空,從欣賞古人的開放豁達,反思現代人為什麼反而有所避諱。

從"甲午戰後:租借新界及威海衛"展覽看華人英兵

正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大堂展覽的"甲午戰後:租借新界及威海衛",介紹了少為人知的英屬山東威海衛一段少為人知的歷史片段。那處小小地方由正規英軍防守嗎?不。英國佔領地大,但終歸英藉人口有限,當兵人數更少。所以往往要招募本土人士當兵。

英軍的華勇營原是用來駐守威海衛英租界的。威海衛位於今山東半島東北端威海市,原為濱海漁村,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為防倭寇襲擾設衛,稱威海衛。甲午戰爭後,西方列強開始在華爭搶租借地,劃分勢力範圍。18983月,英國政府指示駐華公使竇納樂(Claude Maxwell MacDonald)設法租借威海衛,卻遭清政府拒絕,理由是威海衛尚在日軍占領之下。竇納樂隨即威脅說,若不從,唯有將事情交由英駐華海軍司令辦理。清政府見又有兵端,哪敢不從,被迫於43日同意其租借要求。189871日,中英《租威海衛專條》在北京簽字。因此,中國一直稱威海衛的租借為強租

威海衛租借成功,便成為英國的遠東海軍基地,但卻陷入陸防空虛的尷尬。當時,英帝國的殖民地遍布全球,部隊被攤薄,到了無兵可調的地步,遂決定照搬在印度的經驗,招募威海本地人,組建雇傭軍,擔負威海衛的防務。英國人的意思一經表示,清政府又強烈反對。但英國人辯稱道,這是一支警察部隊,維護治安而已,並不用於租借地以外的軍事行動。清政府也無可奈何。


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廣華街與廣華醫院

香港有數條以醫院命名的街道。港島有中西區的醫院道(與贊育醫院有關)、醫院徑(山頂白加道的前域多利醫院)、普仁街(與東華醫院有關)、灣仔的東院道(東華東院)、九龍油麻地的伊利沙伯醫院道、南丁格爾路(伊利沙伯醫院)。今次介紹是九龍的廣華街(以廣華醫院命名)

廣華街(Kwong Wah Street)是旺角東南部的一條街道,因附近的廣華醫院而得名。廣華街呈西南—東北走向,西南與登打士街交界,經煙廠街交界,東北則與染布房街、豉油街交界。廣華街集中售賣野戰的相關用品,包括軍裝、氣槍、裝備、模型及其他玩具。

由登打士街交界望向廣華街。(2012年拍攝)

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看九巴巴士模型,到展城館-從點到點

公共運輸在連繫城市的不同地點扮演著重要角色,公共巴士多年來更是大眾依賴遊走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規劃署與九龍巴士 (一九三三)有限公司合作,在「城市印象@連繫」專題展覽加入「從點到點」的角度,於中環愛丁堡廣場展出其中一款古董巴士作為是次展覽的亮點,並於展城館內展出相關的展品及提供專題導賞服務。

只有一輛古董巴士又怎能滿足真正巴士迷呢?








展覽日期:2014416日至2014519


地址:中環大會堂附屬建築物地下展城館


2014年4月18日 星期五

元朗逢吉鄉上將府

不論貪富,香港一直以來是內地人逃難避世求新生活的地方,由太平天國在廣東動亂,晚清時期內地人希望有較好的工作收入,二次大戰日軍進軍廣東而逃難來港,大陸赤化及文化大革命爆發,甚至近年那些單非雙非兒童要來港居住求學。在元朗逢古鄉,有一座上將府,見證了民國時間一代軍閥將領沈鴻英戰敗避難來港的事跡。


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從"甲午戰後:租借新界及威海衛"展覽看新界人的抗英

1898年,中英簽訂《拓展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深圳河以南的土地及周邊島嶼99年,被稱為「新界」。港九人口稀少,英國軍隊接管時沒有遇到反抗,接管「新界」則完全是另一回事。據殖民政府估計,「新界」當時有人口10萬人,包括多個地區望族。當英國官兵於1899年4月計劃在大埔舉行升旗儀式時,「新界」內大埔、粉嶺、元朗以至遠在深圳的氏族領袖,組織了數以千人的「村勇」抵抗英兵。




18992月清政府新安縣向居民發出租借新界的公告(展覽展品)

2014年4月13日 星期日

從"甲午戰後:租借新界及威海衛"展覽看1898年的 「新界」

香港歷史博物館正舉辦「甲午戰後:租借新界及威海衛」展覽。展覽展示十九世紀末及二十世紀初英國兩個租借地香港新界及山東威海衛的情況,包括了英國人駱克。香港新界與山東威海衛雖然相隔千里,但透過駱克這位英國官員,兩地得以聯繫起來,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呈現獨特的社會風貌。

詹姆士·霍爾丹·史釗域·駱克(Sir James Haldane Stewart Lockhart KCMG(1858年-1937)),又譯為駱任廷、駱檄,英國殖民地官員,就讀於國王威廉學院和愛丁堡大學,1882年署任香港政府輔政司署(今天的政務司司長辦公室)首席文書及議會秘書,1887年出任華民政務司,1895年以37歲兼任輔政司及華民政務司。1902-21間,他出任山東威海衛文職行政長官。1929年香港政府更以駱克名字為灣仔新街道命名。


1898年雖然中英簽署《拓展香港界址專條》,但由於英國對新界毫不認識,認為需要進行全面調查,於是殖民地部大臣張伯倫便指示正在英國渡假的駱克立即前往新界調查並作出報告。他更指出駱克要在189810月新港督卜力赴任前向政府提交報告。駱克的《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書》中有不少新界的照片,存放於英國國家檔案館。展覽中亦有播出部份照片。


駱克與清政府官員王存善在深圳河樹立第一支界樁。

2014年4月9日 星期三

旺角奶路臣街


奶路臣街(Nelson Street),是旺角的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由東面的染布房街交界向西整橫跨多條街道如洗衣街、花園街、通菜街、彌敦道、砵蘭街、上海街、廣東道至最西面的渡船街。因市區重建,朗豪坊及朗豪酒店將奶路臣街分為東西兩段。東段從砵蘭街至彌敦道及彌敦道至西洋菜南街一處不可行車,只供行人使用,並屬港鐵旺角站E1E2出口所在地,整天人流量都處於高峰。廣東道以西的奶路臣街是街市小販營業的地方,有不少魚檔。


該街名稱取自英國著名海軍統帥納爾遜(Horatio Nelson)。海軍中將霍雷肖·納爾遜,第一代納爾遜子爵,KBVice Admiral Horatio Nelson, 1st Viscount Nelson1758929日-18051021日),英國18世紀末及19世紀初的著名海軍將領及軍事家。在1797年的聖文生戰役中,他率兵先後登上兩艘敵方戰艦展開惡鬥,因而聲名大噪。聖文生戰役後不久,納爾遜在加那利群島的聖克魯斯-德特內里費進行另一次軍事行動時,失去右臂,被迫返回英國休養。在1798年尼羅河戰役及1801年哥本哈根戰役等重大戰役中帶領皇家海軍勝出,他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戰役擊潰法國及西班牙組成的聯合艦隊,但自己在戰事進行期間中彈陣亡。



2014年4月7日 星期一

油麻地眾坊街

眾坊街 (Public Square Street)是一條位於香港油麻地的東西走向街道,由渡船街天橋向東伸展至京士柏山邊的石壁道,中間與澄平街、新填地街、上海街、廟街、鴉打街及彌敦道交匯。




































從石壁道向西直望眾坊街。

九龍的豉油街

豉油街(Soy Street)東由染布房街起,橫跨花園街、通菜街、西洋菜南街、彌敦道、上海街、新填地街等西至德昌街。


位於今天窩打老道何文田村的地帶,最先發展是醬園業。它的產品包括豉油,各種醬料和涼果,其生產過程都需要廣闊地方,以發酵豆料和曬乾加工後的果品。為防止盜竊及衛生原因,工場四周會建築磚牆,故稱為醬園。當時的醬園,有一不成文傳統,就是以「珍」字為店名,如成珍、華珍、宜珍、五珍。到1920年代旺角人口增加,地價上升,醬園才陸續遷往九龍城及蒲崗一帶經營,原址街道以豉油街命名。


從染布房街交界向西望向豉油街。

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刻畫人間」朱銘雕塑大展

在香港很容易便會找到台灣雕刻家朱銘以太極為題的典型黑色雕塑,地點有中環交易廣場、灣仔演藝學院、中文大學圖書館對出廣場、甚至是尖沙咀海港城。

 香港藝術博物館外及梳士巴利公園也放了朱銘的雕塑。

2014年4月1日 星期二

九龍的通菜街

通菜街 (Tung Choi Street) 位於旺角,政府在1924829日命名。由於昔日旺角有農民種植通菜而得名。街道北起界限街,向南經運動場道、太子道西、等至登打士街,與西洋菜街平排而行。

從界限街交界向南望向通菜街。(20143年月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