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英國郵政發行愛麗絲夢遊仙境郵票

愛麗絲夢遊仙境是一個家傳戶曉的童話故事。它是由英國作家查爾斯·路德維希·道奇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以筆名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出版的兒童文學作品。故事的主角愛麗絲,從兔子洞掉進一個充滿奇珍異獸的夢幻世界,遇到各種懂得說話的動物。這童話自1865年出版以來,一直深受不同年紀的讀者愛戴,相信是由於作者巧妙地運用不合邏輯的跳躍方式去鋪排故事。


由於是150周年,英國皇家郵政在201516日發行一套10枚的郵票,同時亦發行郵票小冊子。

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

元朗祖凡尼意大利餐廳

有時有歷史的老餐廳反而是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不思改進,甚至退步。元朗的祖凡尼意大利餐廳便是。


今天吃午餐,入內後十年如一日侍應沒有笑容的冷淡叫客人坐下。有另一批5位客人進來,同一位侍應竟然叫他們坐四人位,(如何坐呢?)客人當然提出異議,侍應竟然叫他們從鄰枱取多一張椅,然後才不情願地去為客人取椅子。所以,如果光顧此餐廳,大家要忘記優良服務。



每張枱的紅色枱布都是沒有熨直,在淡黃的燈光下更隱約可以看見油跡。而我的那張枱布上更有碎屑,衛生成疑!

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發行香港基本法頒布25周年紀念郵票

轉眼間,2015年是香港基本法頒布25周年。香港郵政在明年的郵票發行計劃本來沒有安排以此主題發行紀念郵票,但突然通知集郵訂戶有這套紀念郵票發行。


以基本法為主題設計郵票實在是不容易,今之次以基本法實施後的香港面貌作郵票設計重點,所以四枚郵票分別有政府總部及立法會大樓、汀九橋、金紫荊廣場及大埔回歸塔。不過,小全張上的汀九橋郵票竟然放在后海灣位置,是否出錯呢?發行日期為201542日。

今次政改而引發的佔領行動,重點就是在於特區政府及中央政府表示政改要依基本法行事,而2014831日人大常委會的議決是按基本法通過。今次發行郵票,難免給人有政治的考慮及宣傳。

2014年12月26日 星期五

一人在澳門過平安夜

由於老婆因工作未能放假,於是我自己到澳門一天遊及過平安夜。去過澳門多次,所以不會專程到不不同景點參觀,都是感受澳門的聖誕節氣氛及食澳門地道食物。今次參旅遊集中在新馬路一帶、未去過的路環及媽閣廟。

市面最有熱鬧及富有聖誕節氣氛要算是新馬路及議事亭前地一帶。日間及晚上各有不同的景色。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大圍的玉山艸堂

香港有不少隱沒於都市的歷史建築。在沙田大圍附近的銅鑼灣山路入口,有一座被樹木遮蓋的古老建築。沿屋下石圍牆旁的小路向上走,再踏上石級,便可看見門眉上有石鑿成「玉山艸堂」四字而重門深鎖的古老宅第。「艸」是像型字,即「草」,所以是謙稱「草堂」,草廬,常指隱者所居的簡陋茅屋。


「玉山艸堂」由晚清官員陳伯陶先生所寫。註

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各宗教藝術共治一爐的天主教聖母領報堂

除聖像畫外,馬賽克也是另一方式表達基督宗教的人物和聖經故事。荃灣的天主教聖母領報堂便是香港聖堂利用此藝術的表表者。此外,聖堂佈滿彩色玻璃畫、聖像畫、宗教浮雕、聖像等,即使沒有宗教信仰也值得一看。我不是學習藝術,所以不會由藝術角度深入講解。


1980年起,柴灣角天主教小學已於荃景圍開展服務;天主教會也在校內舉行彌撒及提供其他牧靈服務。在1987年,聖母領報準堂區正式成立,並於1992年升格為堂區。期間,堂區於安賢街11號籌建聖堂;新堂於1993124日落成祝聖。


聖母領報堂堂區牧民中心佔地約2,330 平方米,是天主教香港教區轄下的一座新型牧民中心。整座建築物為一綜合結構,主要分為一個圓形及一個長方形建築,內部包括一座聖堂,一個會堂,一間幼稚園和一間老人中心。

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

又到2014聖誕節(十一)

屯門兩個大型商場皆以卡通人物「扮」聖誕節佈置,但似乎主客不分,欠了聖誕節氣氛。

屯門市廣場以My Melody卡通人物為題作佈置。會場亦售賣Melody 產品。

基督宗教的聖像畫與將臨期

現在是天主教迎接聖誕節的將臨期。將臨期共有4個主日。按照傳統,在每一個將臨期主日感恩祭(彌撒),神父會在點燃家禾圈內的蠟燭,將臨期第一主日點燃一枝,將臨期第二主日兩枝,如此類推。
 
原來將臨期第一主日有另一個義意。在天主教東方教會稱為「正統信仰凱旋節日」,以慶祝聖像畫所代表著的正統教義。

何謂聖像畫(icon)?它是基督宗教信仰中其中一項重要的宗教藝術和文化遺產。它除了是藝術作品外,更是教會用以表達信仰和幫助信友們祈禱默想的好工具。聖像畫(Icon)一詞,原自希臘文的Eikon,有肖像之意。其實,早自初期教會,信眾們已習慣利用一些符號(如方舟、魚、錨、餅等)或以聖經故事作為主題的圖畫來表達信仰,這可在早期基督徒的地窟墓穴中找到大量的證據。自四世紀開始,一種新的基督徒「圖像」藝術出現,並漸漸取代了原來的古羅馬和古希臘的藝術形式。這些圖像以繪畫方法,來表達耶穌基督、天主之母(即聖母)、其他聖人或一些救恩的事蹟。到了公元692年的特魯洛(Council of Trullo)會議時,圖像的地位及重要性正式被官方教會所承認,與會的東方主教們更頒令要以耶穌基督的人性形象來繪畫祂,來表達道成肉身的教義,而不是用古代羔羊的形象。


天主教香港教區在2000(千禧年)繪畫的主基督降生聖像圖。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敦煌石窟(二)

敦煌石窟除了佛像外,還有壁畫,訴說著不同的故事。

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禮佛圖是一幅已損毀壁畫中復原的臨摹壁畫上,畫中女士穿著鞋頭向內捲起的雲頭鞋,喜歡把釵梳插飾髮間,畫短眉,染朱唇,臉上畫有紅點或花形裝飾,充份展現唐朝時尚。圖中都督夫人比真人還大,身後率領二女和九名婢女,人物身量遞減,顯示出等級森嚴的氣氛。

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

敦煌石窟(一)

敦煌石窟單是莫高窟現存有壁畫和雕塑的492個石窟,大體可分為四個時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它吸取了不同朝代和地域的文化和藝術養分,造就了豐富多彩的面貌,有「中世紀的百科全書」和「牆上的圖書館」之稱,保存了豐富的佛教文物,同時為研究古時中國藝術人民生活包括服飾、飲食和經濟等提供了不少有用的資料。康文署與敦煌研究院現在於沙田文化博物館正合辦「敦煌說不完的故事」展覽,展出過百件石窟佛教藝術品,展現壯麗的敦煌文化。

莫高窟第158窟涅槃像 (中唐)

展出的佛像有不同的形態,有站立、有坐著、有臥睡。其中一尊近13米長的臨摹涅槃佛像,右手枕頭而臥,左手輕放身上,此臥姿稱為「獅子臥」,跟凡人去世的仰臥姿勢不同,神情安詳,微含笑意,顯示涅槃是擺脫生死輪迴之苦,不等於死亡。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2014年12月13日 星期六

嘉道理農場(二)

嘉道理農場還有一些特色景點值得參觀。



「胡延先生紀念亭」是紀念農場第一位場長。

嘉道理農場(一)

嘉道理家族在香港除了經營電力及酒店兩項主要業務,亦曾經協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的農業發展,建立嘉道理農場。


二次大戰後大批難民為逃避內地戰火湧入香港,他們的出現令本港人口於1946年底激增至150萬。賀理士爵士及羅蘭士勳爵懷着一顆熱心,決意要幫助這些貧困無依的難民,讓他們自力更生。大部份難民原在內地務農維生,嘉道理兄弟認為最佳的濟助方法就是提供農業資源讓他們自創生計。1951928日,嘉道理兄弟聯同胡禮先生和胡挺生先生攜手創立嘉道理農業輔助會。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屯門加多利灣

除了九龍的加多利山及嘉道理道以嘉道理家族命名,屯門亦有加多利灣及嘉道理碼頭。同樣不知何故,出現Kadoorie 兩譯粵音的情況。

加多利灣又稱嘉道理灣,位於青山公路青山灣段18 3/4 咪的青碧街盡頭,是青山灣內一個規模較小海灣(實際上地圖只有加多利灣泳灘)。該海灣原稱松山小築,因灣畔於1940年代建有一座嘉道理家族擁有的別墅(Boulder Lodge)及碼頭,該海灣和碼頭是以香港望族嘉道理家族命名。


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九龍加多利山(Kadoorie Hill)

香港以人名命名的山或地區並不多,例如香港島有黃竹坑的壽臣山以紀念華人富商周壽臣,在九龍則有加多利山(Kadoorie Hill),以紀念猶太人富商嘉道理家族,「加多利」只是釋音。

加多利山上有兩條街道:「嘉道理道」和「布力架街」,以紀開發加多利山的兩位人物:布力架(Jose Pedro Braga)及艾利‧嘉道理(Elle Kadoorie)

從亞皆老街交界向東北方望向嘉道理道。(2011年拍攝)

從嘉道理道12A外向東北偏東方望向嘉道理道。(2011年拍攝)

從嘉道理道26號外向東北方望向嘉道理道。(2011年拍攝)

布力架街15號及36A外的布力架街。(2011年拍攝)

布力架街與嘉道理道之間的嘉蘭別墅(2011年拍攝)


布力架街1號外的布力架街。(2011年拍攝)

布力架是出生於香港的澳門土生葡萄牙裔商人、傳媒工作者及政治家,曾任立法局首位葡籍非官守議員、潔淨局非官守局紳、以及中華電力有限公司主席等職。他亦是建新營造有限公司(Hong Kong Engineering & Construction Co.)主席,公司的控股權屬於艾利‧嘉道理。艾利‧嘉道理的家族是原居巴格達的猶太人,後移居香港,是著名慈善家,1926年榮獲英國二級爵士,香港中華電力有限公司創辦人。

1931年未開發前的加多利山。(相片來自Kadoorie Estate 網頁)


他們兩人當時兩人對九龍的發展潛力都感到樂觀。1931年底,建新營造以三十二萬六千元投得界限街以南最後一幅可供發展的荒山土段,準備建造一座花園城市。

1937年先落成三幢洋房、一座平房和六間半相連的洋房。



嘉道理道12號及12A(2011年拍攝)

嘉道理道19號。(2011年拍攝)

嘉道理道42號及42B(2011年拍攝)

第二次大戰日軍佔領香港,計劃一度中止。戰後由英軍和皇家空軍入住。1946年開始民用。至五十年代再大規模開發,1959年年底共建了57間洋房。


洋房設計都很相似,但其中嘉道理道20號有一間白色的圓型外牆房屋,設計簡潔,據說是由羅蘭士.嘉道理(Lawrance Kadoorie)設計。現今嘉道理家族在這個佔地八公頃的山頭擁有85幢房子,均作出租用途,當中大部分是長期住客,據說有些已入住超過30年。早年加多利山的周圍是葡人聚居的地方,加多利山上住了不少社會地位較高的葡人,何文田勝利道、梭椏道一帶則是較普通的葡人居住。

加多利山建滿洋房,綠樹林蔭,環境寧靜,自成一角。整座加多利山大多是洋房,唯獨有一幢聖佐治閣(St George Court)有多層。這4公頃地是拔萃男書院(男拔)理的。當年男拔從般咸道搬過來,要賣掉港島那幅地。可惜當時正值省港大罷工,該買家破產了!於是我們缺錢建九龍新校。



由太子道望向拔萃男書院建築地盤及九龍塘花園城市。右上方是加多利山。

雪上加霜的是,1927年,英軍派了一隊shanghai defense force過來,聲稱是由英國路經香港到上海的,卻在香港逗留了一年。他們徵用男拔校舍作軍營,男拔則搬去旺角警署。後來英軍因地方不夠,為男拔建新校舍,但他們卻要向學校徵收建築費!迫於無奈,為了還款,男拔將一幅4公頃的地賣了給嘉道理家族。因為這幅土地用途不同、不受政府限制,所以最後建成高層的聖佐治閣的位置。


嘉道理道81A85號聖佐治閣。(2014年拍攝)

(資料參考:The Kadoorie Estate http://www.thekadoorieestate.com/about/history/index.php?lang=cn)





太子酒店大堂酒廊半自助餐

人大了食量往往減少了,不想辛苦自己的肚子,午餐吃一個半自助餐較自助餐輕怡。

今次與老婆在尖沙咀海港城的太子酒店大堂酒廊(Lobby Lounge)吃半自助餐。當日是星期日,但光顧的人並不多,walk in便可以,無須預先訂位。自助的部份包括有預先弄好的數款沙律、自己調味的蔬菜沙律、巴馬火腿和風乾牛肉、煙三文魚和紅魚、新鮮麵包、蕃茄西湯、雜錦芝士碟、水果、蛋糕、甜品,勝在貴精不貴多,味道也不會失水準。


如果胃口一般,可以選擇不點主菜,價錢只相差三、四十元。主菜可選煎魚、海南雞飯配燉湯、紅酒牛肉或意粉。

我點了煎魚,魚配上豆及栗米襯底再加上一個不知甚麼的汁,味道很淡。幸好魚還是弄得有水準。

老婆點了海南雞飯配燉湯,燉湯內有半件大花菇,雖可提升湯的味道但反而令湯水份量大減,顧此失彼。海南雞雞皮較厚,未必人人可接受。老婆不愛油飯故改為白飯,但飯煮成太乾身的一粒粒。主菜部份失水準,不過總的來說,還是可以光顧。

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

紅磡的殯儀館業

講起紅磡,其中一樣香港人熟知的是殯儀館及附近的殯儀服務長生店,有曲街、差館里、必嘉街、溫思勞街、老龍坑街、華豐街、馬來街、獲嘉道、寶其利街。


2014年12月6日 星期六

華僑永亨銀行

香港的本地資本銀行可謂買小見小。今年永亨銀行被新加坡資本的華僑銀行收購,改名為「華僑永亨銀行」。


永亨銀行原名永亨銀號,由原董事長馮堯敬先生於1937年在廣州市西關十三行創立,最初是經營金銀找換業務。二次大戰後,永亨銀號在香港重整業務,1945年在香港重新建立,初期有員工19人。經過一段有系統發展之後,永亨銀行於1960年獲香港政府發給銀行牌照,並註冊成立為永亨銀行。1979年,將總行拆卸重建為樓高廿層之總行大廈,作為擴展之用。





今天銀行改了話事人,前創辦人樹立的銀行總行奠基石亦不見了。(201412月拍攝)


2014年12月4日 星期四

又到2014聖誕節(八)

看聖誕節燈飾又怎可以不去尖東?不過我總覺得今年計設仍有改進空間,你同意嗎?

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又到2014聖誕節(七)


今年太古廣場帶大家回到十九世紀大英帝國最繁盛的維多利亞年代,與商場內的 King & Country金屬手版人型公仔公司合力打造嘅「狄更斯世界」,從建築物、小商店以至每一個人物,都經過精心刻劃雕繪,流露著該年代和諧的佳節氣氛,為你帶來一個難忘的聖誕節。

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金鐘有條「蟠龍里」?

感謝本地歷史研究者及作家在其網誌介紹,我才知道金鍾曾經有一條「蟠龍里」,並且有其名字的歷史物件「留落」民間。

鐘道政府合署和高等法院下層有一條行人通道,旁邊的花槽藏有一塊巨大石碑,上面刻了「蟠龍里」三個中文大字,但部分字體被植物遮蔽,現場沒有任何文字介紹。

據陳先生在其網誌表示,昔日金鐘一帶是域多利軍營,蟠龍里是一條通往皇后大道(1960年代改建後稱為金鐘道)的巷道,巷口設有門樓,兩旁有軍官會所Warrant Officers' Mess和士官會所Sergenats' Mess1979年駐港英軍將域多利軍營移交港府,軍官會所用作人民入境事務處的辦事處,給成功抵達市區的非法入境者申請身分證。


1980年港府宣布取消「抵壘政策」,該處曾經大排人龍,以趕領香港身分證。其後軍營拆卸,發展成今日的金鐘面貌。蟠龍里於1967年5月拆卸,政府中有人留下蟠龍里門樓的中文石碑,其後置於原址新建大樓的行人通道旁,但沒有交代石碑由來,以致三十年來一直被大眾忽略。


皇后大道(今天的金鐘道)南面曾有兩幢樓房,稱為廣州市場(Canton Bazaar)。它由華人經營,在軍營興建之前已經存在()

註:早1842年,居於中環一帶的華人已經開設了廣州市場Canton Bazaar。廣州市場位於山腳位置,在閣麟街與嘉咸街之間近皇后大道中的一段,後來遷往皇后大道東,即現時金鐘高等法院所在之處。在1850年左右,廣州市場改名為中環街市Central Market並遷往現址,即位於海旁(現德輔道中)、皇后大道中、域多利皇后街及祖庇利街之間,並於1858年、1895年及1938年先後重建。(資料來源:中環街市之歷史及建築研究,香港建築師學會著,200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