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9日 星期三

電影金陵十三釵


剛看完離落幕不遠的電影金陵十三釵。


 


故事是講述1937年南京淪陷,日軍屠城,屍骸遍地,血流成河。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暫時未被佔領,教會學校女學生、秦淮河畔風塵女子、軍人和傷兵,還有一個任殯儀師的美國人約翰,都先後進了教堂。暫時的寧靜很快被打破——日軍衝進教堂並且發現了女學生,殊死抵抗的中國軍人在千鈞一髮之際開槍救女學生,英勇犧牲。


 


後來,日軍又強征女學生去慶功會為日軍表演節目,誰都知道,這將是一條凶多吉少的不歸路。女學生們不甘被日軍淩辱,準備集體自殺,卻被以玉墨為首的妓女們救下。最後,這13個平日裡被視為下賤的風塵女子(雖然官方介紹是13人,實際上最初是14人,中段其中二人被日軍所殘殺,因此成為12人,再加上一位勇敢,願意男扮女裝的少男學生一起去日軍慶功會)表現出中國人大無畏的俠肝義膽,她們在約翰的幫助下,喬裝打扮成女學生,毅然登上汽車,代替女學生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女學生在約翰的幫助下逃離南京。


 


片中表現出在非常時期,人性的光輝便會表現出來。約翰願意留下扮成神父以外國人身份保護一群女學生。妓女們原本只是想逃命,卻願意扮成女學生出席日軍慶功宴,一群實力懸殊的中國士兵原本要逃出死城,卻為了保護女學生,與配備坦克車的日軍對決,一個一個為國捐軀。十來歲的男學生,為了讓表演的「女學生」一個也不能少,願意男扮女裝。即使是為了活命的漢奸,亦願意為約翰找維修汽車的工具和零件。


   







幸好我不是在農曆新年期間看此片。不知何以把片安排在萬家歡樂的節日播放呢?片中少不了殘酷的殺人及強姦片段,當年的情況一定比電影更恐怖千倍,大家看時要有心理準備。


 


由於有基斯頓比爾作男主角,導演張藝謀的拍攝手法亦少了點以往中國的鄉土味,有點像荷里活電影的拍攝手法。妓女們一直也打扮得花技招展,逃難時又沒有被日軍發現在戰爭時期實不合常理。是否作為參與外國影展或給老外看的技倆?

以十三釵為片名,故事卻少了點表達為何她們會「突然」為女學生就義。故事比重多了一點在描述男主角張藝謀也承認說:片中男主角的戲份很重,是整個故事中的核心人物,需要由演技精湛的演員來擔當,而投資人又願意出這麼大的投資支持我,圓了我的心願。十三釵的重要性反而被片名誤導了




事過幾十年,日本仍然有人,特別是政客為日軍侵華及進行的暴行說謊,相比德國等政府一早已勇於承認二次大戰的錯誤,日本政府的態度是可恥的。難怪近日仍有名古屋市長河村隆之否認南京大屠殺。可卑

!

電影金陵十三釵


剛看完離落幕不遠的電影金陵十三釵。


 


故事是講述1937年南京淪陷,日軍屠城,屍骸遍地,血流成河。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暫時未被佔領,教會學校女學生、秦淮河畔風塵女子、軍人和傷兵,還有一個任殯儀師的美國人約翰,都先後進了教堂。暫時的寧靜很快被打破——日軍衝進教堂並且發現了女學生,殊死抵抗的中國軍人在千鈞一髮之際開槍救女學生,英勇犧牲。


 


後來,日軍又強征女學生去慶功會為日軍表演節目,誰都知道,這將是一條凶多吉少的不歸路。女學生們不甘被日軍淩辱,準備集體自殺,卻被以玉墨為首的妓女們救下。最後,這13個平日裡被視為下賤的風塵女子(雖然官方介紹是13人,實際上最初是14人,中段其中二人被日軍所殘殺,因此成為12人,再加上一位勇敢,願意男扮女裝的少男學生一起去日軍慶功會)表現出中國人大無畏的俠肝義膽,她們在約翰的幫助下,喬裝打扮成女學生,毅然登上汽車,代替女學生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女學生在約翰的幫助下逃離南京。


 


片中表現出在非常時期,人性的光輝便會表現出來。約翰願意留下扮成神父以外國人身份保護一群女學生。妓女們原本只是想逃命,卻願意扮成女學生出席日軍慶功宴,一群實力懸殊的中國士兵原本要逃出死城,卻為了保護女學生,與配備坦克車的日軍對決,一個一個為國捐軀。十來歲的男學生,為了讓表演的「女學生」一個也不能少,願意男扮女裝。即使是為了活命的漢奸,亦願意為約翰找維修汽車的工具和零件。


   







幸好我不是在農曆新年期間看此片。不知何以把片安排在萬家歡樂的節日播放呢?片中少不了殘酷的殺人及強姦片段,當年的情況一定比電影更恐怖千倍,大家看時要有心理準備。


 


由於有基斯頓比爾作男主角,導演張藝謀的拍攝手法亦少了點以往中國的鄉土味,有點像荷里活電影的拍攝手法。妓女們一直也打扮得花技招展,逃難時又沒有被日軍發現在戰爭時期實不合常理。是否作為參與外國影展或給老外看的技倆?

以十三釵為片名,故事卻少了點表達為何她們會「突然」為女學生就義。故事比重多了一點在描述男主角張藝謀也承認說:片中男主角的戲份很重,是整個故事中的核心人物,需要由演技精湛的演員來擔當,而投資人又願意出這麼大的投資支持我,圓了我的心願。十三釵的重要性反而被片名誤導了




事過幾十年,日本仍然有人,特別是政客為日軍侵華及進行的暴行說謊,相比德國等政府一早已勇於承認二次大戰的錯誤,日本政府的態度是可恥的。難怪近日仍有名古屋市長河村隆之否認南京大屠殺。可卑

!

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天后的琉璃街


琉璃街(Lau Li Street)位於天后,連接興發街及英皇道,當中與電氣道及銀幕街交匯。

 

琉璃街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為香港各間琉璃廠(即玻璃廠)的集中地,當中很多為製造火水燈(煤油燈)的燈筒和燈座為主,道路因而得名


從興發街交界的琉璃街望向中間的電氣道及最遠方的英皇道。(2011年拍攝)

從電氣道交界的琉璃街望向興發街。(2011年拍攝)
從天后英皇道交界的琉璃街向前望向銀幕街電氣道及最遠的興發街。(2011年拍攝)

2012年2月26日 星期日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天后銀幕街


銀幕街(Ngan Mok Street)位於天后,起自英皇道20號交界,止於琉璃街4號,全長100

 

1922年,黎民偉兄弟曾經在此創建香港第一間電影廠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該公司及後又創立香港第一間華資戲院新世界戲院,及推動香港電影業發展。

 

「民新」成立後的第一部影片並不是故事片,而是新聞紀錄片——《中國競技員赴日本第六屆遠東運動會》,而且電影公司雖然在香港建立,但這部紀錄片是在日本拍攝的。民新之後還陸續拍攝了近二十部紀綠片,包括在北京拍攝由梅蘭芳主演的京劇戲曲紀錄短片,如《木蘭從軍》中的「走邊」、《西施》中的「羽舞」、《霸王別姬》中的「劍舞」、《上元夫人》中的「拂塵舞」,以及《黛玉葬花》中的片段,非常珍貴。

 

「民新」不拍攝故事片,而跑到老遠的日本等地拍片,這是因為港府遲遲不批准「民新」建造製片廠的申請,致使沒有地方拍攝電影,再加上當時公開招募演員,應徵者極少,沒有足夠的人手開拍故事片,因此只好先拍新聞紀錄片。港府不批准民新建廠的申請,聽說原因有二:一是黎民偉是革命黨「同盟會」成員,當時經常有革命黨人出入民新,港府不想民新成為革命黨人聚集之地,因此一直不批准建廠申請;另一原因是,當時負責審批申請的官員想敲詐「民新」一筆「黑錢」。但黎民偉認為,行賄和受賄都是犯法的行為,故不肯行賄,以致建廠之日遙遙無期。

 

位於德輔道中的「新世界戲院」是香港第一間全華資的新型電影院,建成於1921年,開幕日期 712。它「建築極其宏偉,所有陳設、風扇、電燈、座椅等,俱為新式華麗,並派有專員督駐歐美,搜羅當年出世之著名畫片回港,且有著名音樂助慶」, 還在1922年「購置新帳幕一幅,賬內皆以鑽石碎砌成,故其所影之畫倍為玲瓏」。 以上引自《華字日報》該院的廣告及港聞。「新世界戲院」是香港電影創始人黎民偉,和他的兄長黎北海、黎海山等投資興建的。黎海山是大股東,是香港名演 員黎灼灼的父親。「新世界戲院」在1970年代曾改名「恆星」,現已拆卸。



從天后英皇道望向銀幕街。(2011年拍攝)







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

黎民偉

2012年2月25日 星期六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中環的怡和大廈




怡和大廈舊名叫做康樂大廈,1973年竣工,樓高178.5,共有52層之多,是香港首棟摩天大樓。它的高度不僅冠絕香港,在整個70年代,康樂大廈都是亞洲第一高的建築物,這個記錄直到1980年被合和中心取代


怡和大廈。(2011年拍攝)





興建中的怡和大廈

建立大廈的地皮由填海得來,拍賣價格高達
2.58億港元,當時可謂天文數字,每呎售價已為香港當時的最高紀錄。在康樂大廈向外張望,維多利亞港海景和太平山山景都一覽無遺,是香港現代化的標誌之一。現在當然風光不再

 

大廈特色是它的圓形窗戶。這個設計還有一個別致的名稱叫做「月洞門」。在1988年,怡和集團將總部搬到康樂大廈,因此這棟建築也改稱怡和大廈 (Jardine House)










從紀念牌匾可知怡和大廈之前名為康樂大廈配合對出的街名康樂廣場 (Connaught Place)


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由天后至北角的電氣道


電氣道(Electric Road)是東區的一條著名道路,位於北角英皇道之北,由南至東北連接天后及北角,於東端與渣華道連接,長約1公里

 

電氣道是北角未填海前的海岸線,屬於舊筲箕灣道的一部份,早於1840年代初期已存在。

 

1904年,香港電車通車,當時駛經尚屬筲箕灣道一部份的電氣道。1913年,香港電燈公司的位於灣仔的灣仔發電廠(即現在電氣街附近)以不足以應付香港島的電力需求,便於北角炮台山區興建北角發電廠,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延至1919年夏天才運作。發電廠興建後,帶動了北角的發展。1929年,電氣道完成了改善工程,並將此路命名為電氣道(Electric Road,當時將Electric譯作「電氣」)。在英皇道正式通車前,電氣道為北角區最繁盛的道路。1935621,英皇道通車後,電車便改經英皇道的雙軌路段。

 

天后港鐵站外的電氣道。(2011年拍攝)

興發街及維園道交界的電氣道。(2011年拍攝)

琉璃街交界的電氣道。附近的天后一帶有不少食肆。(2011年拍攝)

銅鑼灣街市外的電氣道前方是屈臣道交界。(2011年拍攝)
街市旁為銅鑼灣警署舊址現址為商廈「銅鑼灣電氣道148號」。80年代,已經高度發達的銅鑼灣因為要協助港島區發展,使在區議會及一些事務上分別加入灣仔區和東區.而銅鑼灣警署的職務亦平均分給灣仔警署和北角警署,銅鑼灣警區終於在1988年與北角警區合併。


銅鑼灣街市(2011年拍攝)

舊北角發電廠

北角發電廠是香港昔日一座發電廠,位於北角電氣道(現炮台山城市花園西側一帶)。發電廠用以取代不敷應用的灣仔發電廠。選址北角的原因,是因為當時北角已是遠離市區的地點。工程早於1913年開始,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延至1919年夏天才運作。啟用初期,發電廠總發電量大約為3,000千瓦。發電廠前的道路,因發電廠而命名為電氣道,而附近的大強街 (Power Street) 及電廠街 (Tin Chong Street) 也與發電廠有關。

不過這些不中另一些又不西的街道名命真是要先了解地區的發展才能了解背後命名原因


二次大戰時日軍炮轟防守北角發電廠的英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及香港日治時期,發電廠受到破壞。經過戰後的修葺及多次擴建,發電廠能夠應付香港
1950年代的大量電力需求。
1950年代的北角發電廠及維港

1966
年,發電廠總發電量達到34兆瓦。

 

1977325,北角發電廠發生火警,引致中區至柴灣一帶一度大停電。

隨着城市發展,北角已融入為市區的一部份,北角發電廠也影響附近的環境。因此,香港電燈於1968年興建鴨脷洲發電廠,並於1978年正式關閉北角發電廠。北角發電廠原址則發展為現在的大型私人屋苑城市花園。

 

北角電氣道天后附近從前滿是五金材料店及車行,隨社區發展,這條連接北角及天后的長街慢慢轉變。如今於這條街道上(近天后)開設的食店不下數十家,各式各樣、豐儉由人。

 

城市花園
北角發電廠在
1978年關閉後,原址由長江實業經過規劃,由1983年至1986年間分兩期落成城市花園。城市花園位處北角電氣道233號,臨海而建,由14幢樓高28層的住宅大廈組成。其中第1-6座為第1期,而第7-14座為第2期,合共提供2,393個住宅單位,住客達9,000多名。屋苑內的行車馬路本屬於私家路,後來才收歸政府管理,並命名為今時的城市花園道,然而屋苑地段仍保持為電氣道233號。另有一間城市花園酒店,位於城市花園道9號,由信和集團管理。

 

198312當時仍未結業的百貨公司—大大公司曾於城市花園開設分店,店舖為集團自置物業,總值達3億港元,共有3層,面積達25萬呎,是當時香港其中一家最大的百貨公司分店。店舖位於城市花園123座基座商場的地庫、地下及1樓,其地庫亦設有兒童樂園,正門則設於電氣道,19863月結業。其後改裝成城市中心商場


 


電氣道及福蔭道交界的硯殼汽油站。(2011年拍攝)

炮台山AIA Tower 友邦廣場對出的電氣道。(2011年拍攝)

電氣道岳王古廟。(2011年拍攝)
岳王古廟位於銅鑼灣東部(這是因地理名稱,香港早年稱呼的銅鑼灣,並非港鐵站附近現今的銅鑼灣)電氣道,是香港唯一以奉祀岳飛為主神的廟宇。

 

岳王古廟在戰前已有,當時是建築在路邊一座高台之上,後來由於該區開始發展及修築馬路,才在路邊建築石墻維護古廟,並建門樓加以關欄,惟因倉猝建築,沒有加以設計,建成一座西式的三合土門樓及鐵閘,而花崗石砌的圍牆亦如花園別墅的圍牆。

 

八十年代末銅鑼灣警區未與北角警區合併以前,岳王古廟附近是前銅鑼灣警署,銅鑼灣街市,不少警務人員都信奉【精忠報國】的岳王爺,每逢岳王神誕,都會到廟中去賀誕上香。



麗東酒店對出的電氣道向西望。(2011年拍攝)


舊物料供應處貨倉對出的電氣道面向北角方向。(2011年拍攝)

電氣道市政大廈外的電氣道。(2011年拍攝)


電氣道市政大廈。(2011年拍攝)

2012年2月18日 星期六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沙頭角邊境禁區


香港邊境禁區(Frontier Closed Area)是指設於新界北部邊境的禁區,其中包括北區的沙頭角市、沙頭角鄉郊、羅湖、文錦渡、打鼓嶺和元朗落馬洲。

 

最初於1951年設立。當時由於邊境的活動頻繁,加上非法入境問題日趨惡化,香港政府遂根據1967年頒布的《公安條例》中《邊境禁區令》設立禁區,目的是提供一處緩衝地帶,以便保安部隊能維持香港與中國內地間的邊界完整以及打擊非法入境及其他跨境罪案。在1962年,邊境禁區擴大至現有範圍。

 

雖然香港於1997年主權移交予中國,但在2012年以前,禁區並沒有任何改動,禁區範圍包括元朗區東北部和北區北面,總面積約為2,800公頃。

 

前駐港英軍軍營及駐港解放軍軍營亦同時依《公安條例》列為禁區。

舊沙頭角邊境檢查站

舊沙頭角邊境檢查站附近仍未拆除的舊告示牌 

列為禁區61年的沙頭角和米埔大部分邊境禁區,在2012215日凌晨宣告「解禁」,8條村的居民今後毋須以禁區紙出入,全港市民也可自由進出旅遊休憩。214日晚8時,鄉議局和一眾村民已在沙頭角筵開30席,慶祝「解禁」,當時針指向凌晨零時,鄉議局主席劉皇發及副主席張學明便帶領27架車輛駛入沙頭角,村民夾道歡迎,象徵石涌凹檢查站正式撤銷。邊境檢查站今起會向北移至沙頭角墟口,新檢查站和圍網已準備就緒。入禁區是要向警方預先申請禁區紙。

舊檢查站旁的沙頭角警署
 

第一階段縮減邊境禁區的範圍包括「米埔至落馬洲管制站段」及「蓮麻坑至沙頭角段」。政府預計「落馬洲管制站至梧桐河段」的建造工程將於2012年第四季完成,並計劃於2013年初再次修訂《邊境禁區令》,以指明將進一步縮減後的邊境禁區範圍。至於「梧桐河至蓮麻坑段」,工程將於2012年第一季開展,並預計於2015年第一季竣工。

 







往沙頭角,大家可以坐上水火車站的專線小巴或在上水廣場巴士總站乘九巴78K



現在已經有發展商在解禁的沙頭角蕉坑附近大興土木,希望邊境禁區開放的大前題是能維持該區的環境文化和僅存的寧靜氣氛不被破壞。亦保護古舊的鄉村古建築。
由於沙頭角村民早有準備,增設農莊大搞生態遊吸引市民,預料周末該區人流勢大增。警方承認,目前只有一條公路可進出沙頭角,會與運輸署協調,因應禁區開放後的交通調配,呼籲市民不要因好奇「一窩蜂」前往。



新設的沙頭角邊境檢查站

新設的沙頭角邊境檢查站。檢查站後便是沙頭角村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正義道前英軍軍火庫

在港英殖民地時代,駐港英軍於金鐘一帶設立陸軍軍營及海軍基地及船塢。而在域多利軍營旁即今天英國駐港總領事館毗鄰,正義說9號興建了軍火庫。軍火庫由陸軍管理,後來再轉交海軍繼續管理。一九七九年隨著金鐘軍營的清拆(後來與建香港公園、高等法院及太古廣場等),軍火庫空置後移交給政府,曾是建築署和機電工程署的工場和儲存室,不對外開放。回歸後的一九九九年,亞洲協會向政府提出租用和活化這軍事遺址。經過多年來的修復,市民終於可以了解軍火庫的佈局

 
翻新後的軍火庫用作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會址,同時用作文化藝術的表演和展覽場地。這次修復耗資三億九千萬元(其中約一億元由馬會捐助),是香港近年規模最龐大及得到不少私人贊助的活化計劃。


大堂入口側一塊牆壁掛滿贊助人士及機構姓名的牌匾。活化計劃政府不需支付公帑,只租出古跡土地,是官民合作保育歷史建築的一個成功例子



GG
遺址的兩座軍火庫A及B和軍火工場,分別改為藝術展覽館、劇場和活動室與辦公室;下方鬆有黑色英文字母GG的建築物為亞洲協會的行政樓,其旁新建一座接待館,用作中心正門入口,內有餐廳、商店和訪客中心,天台還闢有一個可以鳥瞰四方的空中花園。


空中花園



復修保留了原有建築物及環保的特色,亦加裝了現代設施以適應新需要







在舊軍火庫旁邊仍可見到運輸彈藥的路軌。半山馬己仙峽
(Magazine Gap)和馬己仙峽道的命名,相信是來自這軍火庫
(magazine)










舊軍火工場




軍火庫A





軍火庫B

軍火庫
A和軍火工場建於
18631868而軍火庫B則建於19051907三幢均為一級歷史建築。另外位於英國駐港總領事館隔鄰的
GG樓,於1940年代末落成,回歸前曾給皇家香港警察政治部使用,現為二級歷史建築



亞洲協會在修復期間掘出四尊大炮和四塊刻有海軍標誌和1910的界石。軍火工場外現時擺放了四支海軍設施的界石,高度看似較灣仔皇后大道東前海軍醫院的界石為大。同樣刻有一個船錨標誌
 


現時要參觀這個地方,需付三十元(學生免費)同時參觀佛教藝術展覽。這安排可確保場地避免淪為拍攝婚紗照及學生畢業照的地方

 

香港仍有不少荒廢的軍事設施及二戰遺址,如能加以保育及活化,相信對推廣香港歷史有一定幫助。其中一個便是沙頭角邊境禁區剛剛開放後,市民可以接觸到的二次大戰日軍軍事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