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中環昃臣道

昃臣道(Jackson Road),是香港島中西區的一條街道,位於中環香港會及遮打花園以西,香港立法會大樓及皇后像廣場以東,愛丁堡廣場及干諾道中以南,德輔道中以北。昃臣道是填海所得的地皮,平坦路是一條行車馬路,兩旁是行人路。




香港立法會大樓外該段昃臣道成為了立法會停車場,因忘變成私家路。(2011718日拍攝)


昃臣道的南段是露天停車場,有權泊車的車牌號碼是AMLC等字頭的官方及香港立法會議員車輛。同時該處也經常是指定示威區,見報率不少。



立法會大樓的地址昃臣道8


立法會今年搬新屋,港台有電視節目作一點回顧過去。網址:http://programme.rthk.hk/rthk/tv/programme.php?name=/legco_review&d=2011-02-10&p=866&e=130319&m=episode



上圖是1890年拍攝,位於皇后大道中的香港會所第一代建築。


香港會創辦於1846年,提供商務及高級飲食服務,會員非富則貴,入會必須經介紹人,也要付出昂貴的入會費、年費及買會所發出的債劵。在殖民地時代,是英國人娛樂及社交的地方。早期曾不准華人進入。

原香港會大廈建於德己笠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第二代香港會大廈建於1897年,為4層高,是當時其中一座香港最後的文藝復興風格建築物,設計精緻。在日治時期,按照日化政策,香港會所曾經改作為日本俱樂部。

 



上圖位於昃臣道1號,第二次大戰後拍攝的香港會所(第二代)(The Hong Kong Club)。大廈在1897年落成,因興建地下鐵路在1981年拆卸。之後再重建新大樓



香港會所外的昃臣道。 (2011718日拍攝)


現在的香港會所大廈在1984年落成啟用,樓高25層,設有8層會所設施,625樓為辦公室,由置地公司發展,建築師亨利·施得拿Harry Seidler設計。


香港會所的網址只供會員輸入密碼使用,外人不知香港會所的事或歷史。


 


皇后像廣場的昃臣像及香港匯豐銀行總行。


昃臣道是紀念匯豐銀行大班昃臣爵士。昃臣爵士,BtSir Thomas Jackson184164日-19151221日),英國19世紀末銀行家,曾任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大班,為該銀行業務發展立下基石。另外,昃臣爵士曾於1884年至1886年出任定例局非官守議員。現時香港立法會大樓及香港滙豐總行大廈對出的皇后像廣場,仍放有一座昃臣爵士銅像,以作紀念。


昃臣在184164日出生於愛爾蘭的利特里姆郡卡里加侖(Carrigallen)。祖上幾代在克羅麥里(Crossmaglen)阿爾馬鎮(Armagh town)以南的鄂格(Urker)擁有一座家族宅第和一片農場,而那裡也是昃臣童年時的居所。昃臣的家族信奉長老教會,他的父親名叫大衞·昃臣(David Jackson181424日-18991111日),在當地任職教師,而母親則名叫伊萊扎·奧利弗(Eliza Oliverc.1814年-c.1903年)。


昃臣早年入讀位於都柏林市郊卡索諾科(Castleknock)的摩根學校(Morgan School),後來在1860年投身銀行業,加入愛爾蘭銀行的貝爾法斯特分行,到1864年,昃臣接受了一份為期3年的差事,就是受僱於呵加喇馬士打文銀行(Agra & Masterman's Bank Ltd),前往位於遠東的分行任職文員。


昃臣抵達香港以後在呵加喇馬士打文銀行工作,可是不久在1866年,該銀行卻因為全球性金融風暴倒閉。於是昃臣在186686日轉職到以香港為基地,新創設於18653月的香港上海滙豐銀行。


昃臣在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受到了重用,在第一年,他先被派到漢口擔任代理人,不久又轉到上海分行出任會計員。在上海工作了4年後,昃臣獲公司改派到日本橫濱出任分行經理。橫濱在1861年只居住了約50名英國人,而他上任經理的時候,亦只有約400名僑民居於當地。在橫濱工作了兩年後,公司又在1872年提議讓他到上海分行出任經理。雖然上海分行經理是一份條件優厚的要職,但由於昃臣認為橫濱分行仍需要他而加以拒絕。在橫濱工作期間,滙豐又在大阪增設分行,以配合在當地新開辦鑄幣廠。昃臣於是藉此機會向當地的商人發售債券,又着力和鑄幣廠建立友好的關係。


1874年,昃臣不再於橫濱分行任職。到1876年,他獲委任為總行的代理經理,一年後正式出任司理,這時他才年僅36歲,可見公司對他的辦事能力極為重視。其實,昃臣上任代理經理的時候,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正受經濟不景等因素所困擾,銀行的淨收入亦僅約100萬元。為了解決銀行不景氣的問題,他於1877年在新加坡開設了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分行。新加坡自從蘇伊士運河在1869年開通以後,成為了一大貿易樞紐,所以在那裡開設分行為銀行帶來了很大收益。在1884年至1886年,昃臣在香港總商會會員互選下,以滙豐銀行代表的身份當選定例局非官守議員,備受重視。


另一方面,昃臣任內又主動改變以往和渣甸洋行的競爭關係,極力與之建立夥伴關係,以一同合作。為此,昃臣主動邀請渣甸的大班加入滙豐的董事局出任董事。到後來,當清廷和英國合作與建九廣鐵路的時候,渣甸就負責承建,而滙豐則負責提供財政支援。兩者的合作為滙豐帶來很大的利益,甚至有充足的資金去籌建新的總部大樓。


在貨幣政策上,由於清朝當時是以白銀作為貿易貨幣,因此昃臣選擇以極大量的白銀作為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的儲備。然後以龐大的儲備進行各種的借貸服務。由於他的其他對手都沒有如此豐厚的白銀儲備,所以難以進行競爭。到後來,清廷為了防範俄羅斯和日本,積極推動洋務運動。但建設現代化的軍事需要大筆金錢,於是清廷亦選擇向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借貸。清廷對滙豐的倚賴,某程度上造就了中英在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予英國99年。到昃臣擔任司理的晚期,又決定改以英鎊作為貿易貨幣,從而鞏固了港元的實力。


綜合而言,昃臣主掌滙豐的時候,富策略性地儲備白銀,從而使業務大幅增長,結果使他得到了「幸運昃臣」(Lucky Jackson)的稱號。不過,其實昃臣的管治原則也是算審慎的,他任內新設分行的增長率不算高,而管理開支也相較於其他銀行為低。


昃臣爵士於19025月退休,滙豐為答謝他多年貢獻,特別向他發放高達100,000英鎊的酬金,並且委任他為公司於倫敦的委員會主席,年薪為1,500英鎊。這些酬勞水平相等於英屬印度一個邦總督的薪酬。


昃臣爵士晚年退居於英格蘭艾塞克斯郡的斯坦斯特宅第(Stansted House),但仍時常探望愛爾蘭的家鄉。他最後在19151221日卒於倫敦慈愛教堂街(Gracechurch Street)的香港上海滙豐銀行辦事處內,享年74歲,遺體隨後在1224日在艾塞克斯郡斯坦斯特落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