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6日 星期日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中環雪廠街

雪廠街 (Ice House Street) 位於中環,是單程下山車道。它的南段連接近藝穗會的雲咸街,而北段則連接干諾道中。



由干諾道中望向雪廠街。干諾道是填海後於1903年通車。雪廠街是因為中環填海而得以延長。(20116月拍攝)



從德輔道中望向雪廠街。 (2011年拍攝)


 


雪廠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是中區政府合署西翼。 (2010年拍攝)


雪廠街的得名,是因為在1845417,該處有一冷藏庫在雪廠街建立,供應來自北美洲的冰塊予附近的醫院及居民。冰塊冷藏庫營運直到1880年代為止。雪廠其實是雪倉,港人稱冰為雪,雪廠就是貯冰的倉庫。



1870年代在皇后大道中望向雪廠街。左邊小路是炮台里。右邊建築物是「雪廠」位置。


現在位於皇后大道中交界的雪廠街。 (2011年拍攝)


當年香港用的冰都是美國船運而來的天然冰。美國的大湖和河流冬季結冰所產生的冰塊,運到香港後,塗上鋸屑和糠皮防止溶化,貯入雪廠待用。供應冰塊的公司(Ice House Company)成立於1845年,它的貯冰倉設於雪廠街。當時中環尚未填海,雪廠就在海邊,運冰船卸貨入倉非常方便。


雪廠是一座兩層的建築物,地皮由政府免費批給,期限為七十五年,附帶條件是廉價供應冰塊給公立醫院。該廠每天出冰兩次,一次為上午五時至七時,一次為下午二時至四時,每天消耗量約 七百磅 。美國冰一度獨佔香港的冷藏市場,直到1866年左右,凱爾才在灣仔春園街一帶設廠自製冰塊,與之競爭。1880年以後,本港自製的冰塊售價越來越低,遠道而來的美國冰無利可圖,便停止輸入。


輸入美國冰的丟杜公司後來和凱爾改組的香港製冰公司合併,且交由渣甸洋行經營。1883年,港府向渣甸洋行提議,將雪廠街的地皮長期批與該洋行,租期九百九十九年,批價一萬二千五百元渣甸洋行僅肯出價八千元,並且要分五年繳清,理由是雪廠的地基低於雪廠街的路面,卑濕異常,除了貯冰外難以作其他用途。再後來,雪廠和製冰公司又都賣給牛奶公司。雪廠街的古老雪廠,直至1918年牛奶公司向渣甸洋行收買時仍然存在。(內容來源:維基百科中文版-雪廠街)


現存的舊牛奶公司倉庫(曾用作冰庫,即現時的香港外國記者會及藝穗會會址),與使雪廠街得名的雪廠建築物並無任何關係。而且,該建築物的登記地址是下亞厘畢道2號,不是雪廠街。


3 則留言:

  1. 我也是贖世主堂的教友
    因為在網上搜索『屯門贖世主堂』因此連帶也發現您 這個 blog.
    知道您用心經營,時常 update,我十分欣賞這種態度。
    我也曾看過其它的 blog,見到有某些 blog 它們最 update 的貼文已經是前年的11月。
     
    Soldier 好有心,繼續加油!
     
    Soldier  是一個勇敢的士兵。
    [版主回覆06/26/2011 22:50:00]我現在不在屯門居住,所以不是贖世主堂教友.現在很偶然才會去贖世主堂參與感恩祭.

    回覆刪除
  2. 回應 Soldier
     
    這個,是否屯門教友,不打緊嘛!
     
    士兵是無固定戰場的喔!

    回覆刪除
  3. Brother William1/7/11 11:13

    原來是教友,難怪有天主教歷史感(如提及總堂)。有機會,就講下以天主教名稱為名的街道,如喇沙利道。
    [版主回覆07/01/2011 17:40:00]慢慢來, 我仍停留在中西區.下一步會走入灣仔, 會提到進教圍等街.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