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賣鹹魚有關的西營盤梅芳街、桂香街及鹹魚街

香港開埠初期,華人聚居於西營盤一帶,漁民因此也在當地附近稱為「海旁西」 (Praya West)一帶擺賣漁產。稍後有商販到香港仔、筲箕灣等漁港選購鹹魚到該處擺賣,漸漸地攤檔變成商舖,更成行成市,居民稱為「鹹魚欄」,最後政府命名為鹹魚街 (Ham Yu Street)


19世紀時鹹魚街據1889年的維多利亞城地圖,位置位於皇后大道西與「海旁西」 (即後來建成的德輔道西)之間,兩邊以西邊街與正街為界的長方形地段,內有三條窄巷,環境衛生惡劣。1894年港島發生鼠疫,鹹魚街成為疫區,衛生情況惡劣的樓宇有大半被拆卸。到1904年鼠疫完全受控後,政府便將新近填海完成的地皮,劃給鹹魚街商舖的舊業主優先遷入復業。於是鹹魚街便由皇后大道西與德輔道西之間北移至德輔道西與干諾道西之間。難以理解的是說是一條街,但以現時的地形來看,反而是一條後巷。



鹹魚街再沒有鹹魚店,只是一條垃圾雜物後巷。 (20115月拍攝)


 


鹹魚街另一端相片背後是港島太平洋酒店的後面。 (20115月拍攝)



西營盤的梅芳街。留意右面的雜貨店掛著鹹魚。(20115月拍攝)



西營盤的桂香街 (20115月拍攝)


至於舊的鹹魚街,整理後劃成兩條縱走的短街,公開拍賣,建為衛生水準較高的樓宇。鹹魚以「霉香」味最好,但因「霉」字不好聽,以「梅」代「霉」,加上芳、香二字,故成了梅芳街及桂香街。


據雜誌《飲食男女》報導,余均益辣椒醬在1922年最初時第一代老闆余兆基就在梅芳街一舊樓煮醬,以擔挑擔到街上沿街叫賣。現時店舖亦在附近第三街84號營業。


鹹魚街遷移後,部份鹹魚海味商販仍留在梅芳街及德輔道西的店舖經營。由於生活水平日漸提高,雪櫃出現可保存食物,於是對鹹魚需求大減,造成現時鹹魚街找不到賣鹹魚的店舖,而附近德輔道西一帶的店舖亦多賣利錢較高的海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