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100周年的西營盤香港大學(一)





聳立於般咸道/薄扶林道是香港最長歷史的大學學府香港大學 (University of Hong Kong)。香港大學的前身是創立於1897年的香港西醫書院,孫中山先生曾習醫於此。當時西方列強爭相在中國成立大學,時任港督盧押(Lord Frederick Lugard)認為英國也應該在香港設立一所大學,一來與其他列強競爭,二來讓中國人(殖民地時代的香港人)認同英國的價值觀,讓英國便於華南地區拓展勢力與鞏固在香港的管治。印度商人麼地爵士(Hormusjee Naorojee Mody)閱報得知港督盧押有意興辦大學,親自前往港督府表示支持興辦計劃並捐出15萬元作為建築費用及3萬元作為組常費用。當時兩廣總督張人駿捐款20萬元和省港工商界亦覺得成立大學有助中國人學習西方的科技,使中國能夠踏上自強的道路,於是他們紛紛出錢支持興建香港大學。另一方面,當時太古公司轄下的一艘貨船發生工業意外導致多名中國船員傷亡,為急欲修補公司形象而出錢支持成立港大。加上英國政府和其他香港英資公司如匯豐銀行的資助下,最終盧押籌得足夠資金籌建大學,於1910316日主持大學的動工儀式,主張港大「為中國而立」。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2011年拍攝)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內放置了捐款人麼地的紀念頭像

本部大樓內庭

馮平山樓- 港大博物館

1911年港大成立,1912年舉行了正式的創校典禮。因盧押認為當時中國社會不適宜接觸西方的人文價值觀(如共產主義理念),大學最初模仿利物浦大學的制度,重理工而輕人文,故只設3個學院:醫學院、工程學院及文學院。191612月舉行第一屆畢業禮,有23個畢業生及5個榮譽畢業生。





1925-26年省港大罷工後,政府為進一步溝通中西文化,遂召集本港紳商,磋商在香港大學增設中文學系,讓漢文中學畢業生入讀。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於1927年成立,邀得前朝翰林賴際熙、區大典等執教,加上其時又有華人富商鄧志昂捐款建立中文學院、馮平山捐款建立中文圖書館等,湧起了一股重視中文教育的潮流。1939年,理學院成立。1941年因香港淪陷,大學停辦,至1945年復辦。

二戰後隨香港的社會需要陸續設立法學院(1969年)、社會科學學院(1967年)、牙醫學院(1982年)、專業進修學院(1992年)、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2001年)等。1961年學生人數為2000人,是1941年的4倍。1989年後政府推行大專教育本地化,使多數香港人不用遠赴英國讀大學,也為主權移交中國作準備,便大幅增加大學學位和課程種類。這使港大學生人數倍增,至2008-2009年度學生數目達到21,652名,包括2,068名內地生及國際學生,亦有全港數量最多的研究生。由各學院及研究院開辦的課程數量也多達10萬個。主權移交後,雖數次被校政風波困擾,但大學逐漸由專注於教學過渡為教學和研究並重,並增加和海內外大學和研究所的學術交流,猶以醫學研究(如SARS病毒研究)取得不少成果,數所實驗室亦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重點實驗室」稱號。


古物古跡辦事處宣報的香港大學古跡有:


1.   薄扶林道144號香港大學大學堂外部 (法定古蹟)




2.   薄扶林道香港大學孔慶熒樓外部 (法定古蹟)





3.   薄扶林道香港大學鄧志昂樓外部 (法定古蹟)

4.   薄扶林道香港大學本部大樓外部 (法定古蹟)




5.   香港大學明原堂儀禮堂 (一級歷史建築)

6.   香港大學明原堂梅翼 (一級歷史建築)

7.   西營盤般咸道94 號香港大學馮平山樓 (一級歷史建築)

 




興建中的百周年校園,是港大為了應付三三四學制對校園空間的額外需求、紓緩現有校園的用地不足情況而設。新校園主要供文學院、社會科學院及法律學院使用。當這些學院遷至新校園後,原有空間會分配給其他學院使用。計劃當中也會包括圖書館、教學及研究實驗室和康樂設施等。同時亦會配合西港島線大學站(現稱為香港大學站)的興建,並在興建過程中保護及活化附近數幢屬於水務署的歷史建築和樹木。

今年是港大成立100周年,所以香港郵政定於2011915日發行一套6枚郵票及郵票小型張。




$1.40 - 本部大樓,左方為金灰匙。

$1.80 - 一九一二年的本部大樓,右為建校籌款賣物會海報。

$2.40 - 一九一九年的學生會大樓和本部大樓,左方為孫中山紀念銅像。

$2.50 - 一九四六年的本部大樓,屋頂於戰時被拆除用作補給燃料,右方為權仗。

$3 - 一九四年代的本部大樓和大學校門,左方為墨水瓶架。

$5 - 從現在的本部大樓長廊看鐘樓,右方為大學紋章。





郵票小型張 - 嵌有一枚$5郵票,展示英國紋章院於一九一三年五月十四日頒發香港大學紋章的特許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