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跑馬地藍塘道123號聳立著一間有點點歐洲式建築風格的瑪利曼中學 (Marymount Secondary School)。它是香港一間主要以英語授課的中學,創校於1927年1月10日,屬天主教學校,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22所補助學校之一。
學校圍牆保留了當年法例要求展示的地段界石,學校位置在內地段(Inland Lot)第8499號。這些界石是當年政府安裝並向業主收費。(2011年拍攝)
最初學校名為聖神女子學校 (Holy Spirit School for Girls),校址在羅便臣道,8班學生使用4個狹小課室。1930年學校遷至堅道140號,擁有7個課室。日治時期停學,至1948年復課,學校名改為瑪利諾學校 (Mayknoll School)。
由於學校需要較大的環境及設施,學校在1957年10月遷往跑馬地藍塘道現址,改名為瑪利諾修女學校 (Mayknoll Sisters’School)。當時校舍同時用作小學和中學,直到1961年小學才搬到學校後方大坑道現址。1978-79年馬利諾女修會把辦學權移交聖高隆龐傳教女修會(Columban Sisters)。
大坑道的瑪利曼小學。(2011年拍攝)
由於辦學團體已經改變,1983年9月學校改名為瑪利曼中學及瑪利曼小學。1993年由於學校的需要高隆龐女修會把學校4樓的修院改為學校用途。現時該女修會的香港修院分散在香港石澳山仔二十八號石澳天主堂靜修舍、九龍九龍城露明道十六至十八號露明閣1A及新界沙田牛皮沙新村九號,3個地點。
由於辦學團體已經改變,1983年9月學校改名為瑪利曼中學及瑪利曼小學。1993年由於學校的需要高隆龐女修會把學校4樓的修院改為學校用途。現時該女修會的香港修院分散在香港石澳山仔二十八號石澳天主堂靜修舍、九龍九龍城露明道十六至十八號露明閣1A及新界沙田牛皮沙新村九號,3個地點。
聖高隆龐傳教女修會,也就是通常人稱的高隆龐女修會。該修會於1924年在愛爾蘭成立,是一個小型的國際性婦女團體,她們許下聖願將整個生命奉獻給天主。為了履行這個承諾,她們準備好自己,以被派遣到跨語言、文化和信仰界限的地方去執行傳教使命;修女們欣然接受這個挑戰,以任何生活方式與身邊的人一起分享生命,並且通過她們的參與和服務盡力彰顯天主對世人的愛。
高隆龐女修會隸屬聖高隆龐傳教會,該傳教會屬下還有高隆龐男修會。這兩個修會都是由愛德華葛爾文神父和若翰布羅未克神父(Fr Edward Galvin and John Blowick)一起創立的;布羅未克神父更是創立高隆龐女修會的重要人物。高隆龐修女們為回應她們的召叫,為中國人民服務,特別是為婦女和孩童服務。法蘭西斯慕洛妮(Frances Moloney)首先聽到這一召叫,當時她是一名年輕寡婦,她希望找到一種生活方式,令有需要的人得到改變。
學校在1996-1997年再進行轉移辦學權至天主教教友組織―基督生活團(香港) (Christian Life Community(香港))。
基督生活團
宗旨:基督生活團矢志服務。基督生活團 (香港)主要的使徒工作包括辦學、文字福傳及推廣依納爵靈修。基督生活團 的使命,源於它的特殊召叫:做一個以聖依納爵靈修為根基的使徒性、先知性的平信徒團體;以獨特的生活方式,在個人及團體層面,持續答覆這個召叫,不斷追求靈性、人性、使徒性及先知性方面的成長。它的前身是天主教的團體:Sodality of Our Lady (意譯:聖母信仰團體)。該會由耶穌會神父Jean Leunis及一群羅馬學院的學生所創立。1584年第一個信仰團體(Sodality)由教宗額我略十三世批准成立。1587年教宗思道五世(Pope Sixtus V) 再批准成立其他信仰團體。在不少歐洲國家都稱為Marian Congregation。由於有需要把世界各地的信仰團體組織在一起,1952年成立了World Federation of the Sodalities of Our Lady。受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的影響,團體變更再改名為基督生活團(Christian Life Community) ,而世界聯會改稱為The World Federation of the Christian Life Communities。1971年教廷承認它為天主教一個國際性組織。基督生活團 (香港)現時約有150位成員,分成約15個「社區」。
以上只是從網頁上找到的基督生活團資料,中文資料甚少。我對它仍不甚了解。中學女生的校服分初中和高中兩款,而高中女生是穿黑色低跟女裝鞋,似一位OL。
初中女生著成點架
回覆刪除[版主回覆12/02/2011 23:00:11]你去瑪利曼中學網站,有一段校服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