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

台灣4天自由行之三(16-19.4.2016)

星期一,又是我與老婆各自活動時間。我吃過早餐後乘的士去國立故宮博物院參觀。早上有一點塞車或許是上班時間而且是大陸團眾車齊發一同參觀的時段。

為何要參觀呢?因為當前有數個我感興趣的展覽:

清明上河圖


當年北京故宮藏品的清明上河圖在香港展出已經引起大家大排長龍去看,成為熱話。今次在台北可以看其他版本,當然要去。同時有一幅電子版,不容錯果。放心,不似香港要特別選定日期時間買票。即場買票便可以。一張票全院參觀。


它收藏的清明上河圖共計八卷,可區分具名為張擇端(活動於12世紀前期)者,仇英(1494-1552)的清明上河圖,以及清院本清明上河圖三類。前兩種在結構與內容上,主要參照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雖屬摹本或偽托之作,但均添入新的城市風情與時代風格,塑造迥異於宋本的新貌。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北京故宮藏),是宋代風俗畫的鉅作,描繪北宋都城開封汴河兩岸的繁榮景象,寫實的表現手法和傳奇性的流傳過程,不僅凝聚鑑賞者和收藏家的目光,亦是藝術史學者關注與研究的課題。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清明上河學」儼然興起。歷代畫家又從不同的視角及風俗軌跡,或仿效,或複製,留存至今者難以估計,學者指稱約莫百餘卷,典藏於各大博物館及私人藏家手中,反映出清明上河圖的影響力。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由畫院陳枚(1694-1745)、孫祜、金昆、戴洪及程志道五位畫家合作,內容包羅萬象,製作精緻考究,為集各家所長之經典名作,足以媲美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至於清沈源清明上河圖,除材質、設色不同於清院本外,在畫面的鋪陳、事物、舟車與人物的安排幾無差異,體現出清宮畫院繪製長卷鉅著的運作過程。

院藏清明上河圖質量均美,然鮮少全數展出,今次適逢四月清明,特闢專室,將八件作品同時呈現世人面前,讓大家一同來領略明清兩代畫家詮釋清明上河圖的多元面向。

天國的寶藏-教廷文物特展

多年來天主教發展出神聖且細膩的禮儀形式。從教宗所主持的各項禮儀過程中,信徒得以崇敬天主、撫慰心靈、並聆受宗教教義與精神。儀式所使用的祭衣和聖器,兼具莊重、榮耀的藝術形式和神聖、深刻的宗教意涵。千百年來,這些祭衣和聖器由梵蒂岡宗座禮儀聖器室所典藏,除了歷任教宗曾在重要的禮儀中穿戴持用外,鮮少對外公開展示。










在教廷駐華大使館和院積極籌劃下,終使這些教廷珍寶得以在臺灣首次呈現,也是教宗文物第一次如此大規模地向世人展示。本展覽選展教宗聖器共六十組件。展覽計分為聖座、教宗與歷史、禮儀年、祭臺、聖事、聖教東傳等六個單元,闡述天主教禮儀與教宗的密切關係,以及天主教發展的歷史脈絡;其中第六單元,選展的是輔仁大學與院所藏天主教相關文物及文獻。


故宮受贈書畫展

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典藏雖然質與量均名聞國際,但藝術的領域本應超越時空與國界的限制,因此院仍積極擴充典藏,使觀眾得以窺其全貌。典藏品的擴充,除了編列預算逐年增購,亦訂定有捐贈辦法,均鼓勵各界將其公諸於世。



民國五十四年,臺北建館後,承熱心人士陸續捐贈、寄存,然基於書畫維護及本院展覽空間有限,無法永久全數展出。因此,特於展覽室選萃展出,以深化對捐贈文物的研究及推廣博物館的教育功能,使大眾能真正享受文化資產。




慈悲與智慧—宗教雕塑藝術

有天主教展覽亦有中國佛教雕塑展出。佛教造像除傳達宗教信仰外,文物本身同時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北魏的樸實稚拙,唐代的飽滿生動和宋代以後的親切平易,一方面展現不同時代的工藝水準,一方面說明造像主導者的美感訴求。因此,欣賞佛教造像,不僅能體驗其宗教的善,同時更能透過雕塑藝術,感受其普世之美。

大家不妨先瀏覽故宮網址再確定自己有興趣參觀的展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