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期間大角咀近船塢受空襲破壞,1945年11月的空中攝影圖可見當時的破壞情況。
1947年大角咀的地圖,可以估計二次世界大戰前大角咀的發展。雖然福全鄉已經不復存在,但地圖仍顯示其位置。今天詩歌舞街一帶當年仍未有房屋發展。而因船塢及油庫仍在,大角咀道只有中央的一段。
1949年的大角咀鳥瞰相片。可見大同船塢及南面的亞細亞火油大角咀石油庫。
二次大戰後政府進一步發展大角咀而興建不少以溫帶植物命名的新街道,可惜網上沒有資料顯示落成的年份。它們是:
從楓樹街交界向西北望向詩歌舞街。(2013年拍攝)
從楓樹街交界向東南望向詩歌舞街。(2013年拍攝)
詩歌舞街在戰後落成的唐樓。(2013年拍攝)
詩歌舞街在戰後落成的唐樓。(2013年拍攝)
世界龍崗學校劉皇發中學。(2013年拍攝)
鮮魚行學校。(2013年拍攝)
聖方濟書院。(2013年拍攝)
九龍三育中學。(2013年拍攝)
從太子道西向北望向詩歌舞街。(2013年拍攝)
詩歌舞街(Sycamore Street)。此街道本來與附近其他街道一樣是以植物名命名,而Sycamore即無花果,但無花果之名不吉利,所以改為音譯「詩歌舞」;
從通州街交界向西南望向合桃街。(2014年拍攝)
從通州街交界向西南望向洋松街。(2014年拍攝)
從通州街交界向東北望向合桃街。(2014年拍攝)
從福州街交界向東北望向合桃街。(2014年拍攝)
路德會沙崙學校對出的櫻桃街。(2011年拍攝)
從海帆道交界向海輝道迥旋處方向望向櫻桃街。(2011年拍攝)櫻桃街(Cherry Street) (1934年或更早年份已經建成)。隨著興建大角咀碼頭及1990年代開始的西九龍填海而不斷向西面延長;
棕樹街(Palm Street);
從楓樹街交界向東南望向柳樹街。(2012年拍攝)
聖方濟書院後門對出的柳樹街。(2012年拍攝)
聖方濟書院後門對出的柳樹街。(2012年拍攝)
柳樹街(Willow Street);及
1964年大角咀空中俯瞰相片。
大角咀碼頭是昔日一座渡輪碼頭,位於九龍大角咀,1972年4月23日啟用,取代位於旺角山東街的旺角碼頭(建於1924年1月1日),由油麻地小輪開辦中環至大角咀渡輪航線。碼頭外設有大角咀碼頭巴士總站。其後因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後,回鄉人士急增,大角咀碼頭於開辦多條往返國內航線,如廣州的黃埔港、洲頭咀、粵東的汕尾、福建的廈門、上海等航線,部份航線(例如廣州洲頭咀航線)如因使用大型客輪,客輪無法泊靠碼頭,便利用了油麻地小輪作接駁旅客到停在近昂船洲附近的客輪。1988年,尖沙咀中港碼頭啟用,大角咀碼頭所有跨境航線遷往該碼頭。該碼頭與深水埗碼頭一直至1992年6月1日因西九龍填海工程而停用,而大角咀碼頭巴士總站一直使用至1995年5月8日才停用。
大角咀碼頭是昔日一座渡輪碼頭,位於九龍大角咀,1972年4月23日啟用,取代位於旺角山東街的旺角碼頭(建於1924年1月1日),由油麻地小輪開辦中環至大角咀渡輪航線。碼頭外設有大角咀碼頭巴士總站。其後因1978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後,回鄉人士急增,大角咀碼頭於開辦多條往返國內航線,如廣州的黃埔港、洲頭咀、粵東的汕尾、福建的廈門、上海等航線,部份航線(例如廣州洲頭咀航線)如因使用大型客輪,客輪無法泊靠碼頭,便利用了油麻地小輪作接駁旅客到停在近昂船洲附近的客輪。1988年,尖沙咀中港碼頭啟用,大角咀碼頭所有跨境航線遷往該碼頭。該碼頭與深水埗碼頭一直至1992年6月1日因西九龍填海工程而停用,而大角咀碼頭巴士總站一直使用至1995年5月8日才停用。
大同新邨售樓廣告。那時流行地盤賣買單位。
因大同新邨而命名的街道。從大角咀道交界向西望向大全街。(2013年拍攝)
因大同新邨而命名的街道。從大角咀道交界向西望向大全街。(2013年拍攝)
大同新邨 (Cosmopolitan Estate) 前身是大同船塢。船塢用地由大昌地產與黃埔集團合作發展。大同新邨共有15座住宅,由1974年至1976年相繈落成,包括大富樓、大貴樓、大榮樓、大公樓、大有樓、大豐樓、大滿樓、大成樓、大方樓、大眾樓、大衛樓、大益樓、大英樓、大全樓、大華樓。
因大同新邨而命名的街道。從大角咀道交界向西望向大全街。(2013年拍攝)
因大同新邨而命名的街道。從大角咀道交界向西望向大全街。(2013年拍攝)
從大全街望向大同新邨。 (2014年拍攝)
從大全街交界望向大政街。相中的大同地產是以賣買大同新邨單位而起家。 (2013年拍攝)
大同新邨背後的旺堤街(Wong Tai Street) 昔日是大角咀的海旁,但隨著西九填海,今天已經成為內陸街道,外面與深旺道並行。
油蔴地小輛船塢及油蔴地工業大廈。
恆基為首的發展商為了港灣豪庭的發展計劃可以得到政府批准,主動提出在發展計劃內提供公共休憩用地。因此政府在批准港灣豪庭的發展計劃時,規定發展商「在地段內興建及管理不少於9800平方米之公共休憩用地及開放該用地給公眾人士使用」。2008年初因傳媒揭發物業管理公司沒有開放公共休憩用地予公眾使用。地政總署才跟進並規定平台花園在上午7時至晚上10時向公眾開放。有港灣豪庭的小業主爭取把平台花園重新「私有化」,不開放予公眾使用。2011年6月,港灣豪庭業主立案法團宣佈將會正式向地政總署申請豁免。
富多來新邨(Fu Tor Loy Sun Chuen)位於大角咀博學里。屋苑範圍呈梯形,形狀狹長,南北相向,共建有七座住宅大廈及購物商場。項目由恆基兆業地產策劃,共分兩期發展:第一期於1980年落成,由三幢樓高14層的住宅大廈組成,每層有六伙,建築面積介乎300至400餘平方呎,屬小型單位;第二期於1981年落成,由四幢住宅大廈組成,一梯八伙,樓高和建築面積與第一期相若,整個屋苑合共提供700個住宅單位,以及一個位於基座、樓高兩層的購物商場。
1980年代初期落成的富多來新村,當時其南面仍為海旁,第一期的向南單位與油麻地避風塘祇有一街之隔,並可眺望渡船角、尖沙咀海運大廈及維多利亞港景色,第二期則位處於晏架街、櫸樹街等大角咀內街,較接近市場、工業大廈和一些舊式住宅大廈,景觀較遜;鄰近大角咀碼頭,有渡海小輪往返中環,以及多條巴士路綫往返九龍和新界區,而步行前往旺角亦只需十至十五分鐘,供給居民更多生活所需。
隨着大角咀配合西九龍填海工程,和策劃經年連接新機場的公路幹線和鐵路於1990年代竣工,把海港變成陸地,並在其上大興土木,富多來新村的景觀可謂大打折扣,但隨之而來的是有更方便的交通配套,以及大量新型商業和住宅項目落成,的確為屋苑以至整個大角咀帶來一番新氣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