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九龍大角咀(一)

1860年英國與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九龍半島割讓予英國。


條約上地圖左上方海旁的石峽角便是大角咀。當時,福全鄉是大角咀主要的村落。早於1909年政府已經與建了一小段南昌街。

1871年8月5日政府第一次拍賣大角咀土地並指定用作船塢,當時並沒有編定土地地段(232,481平方呎),為期999年,由外資公司興建船塢和油庫。1876年四海船塢落成。


1880年黃埔船塢收購該處的四海船塢,建立大同船塢(Cosmopolitan Dock)。亞細亞火油(Asiatic Petroleum Company,硯殼石油的亞洲公司,1906年在香港成立辦事處)大角咀油庫為香港戰前主要油庫,位於現在大角咀福澤街及角祥街一帶,即當時船塢的南面。 油庫建有一個大型碼頭,供運油輪停泊。




























1892年政府轅門報公佈將邊界(今天界限街)以南的深水埔(埗)村改稱福全鄉。

1897年政府完成為大角咀及福全鄉修建有排水的道路,為日後連接其他新道路及提供正式食水作出準備。此路命名為福全鄉大街。1899年政府擴展上海街(當時稱為差館街),使之由油麻地經大角咀可連接新興建的大埔道。位於界限街與黃竹街交界的福全鄉於清朝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建成,並設有洪聖廟。


1900年初,政府開始大力發展大角咀,與建了:

從晏架街交界向東北望向杉樹街。(2013年拍攝)

杉樹街(Pine Street)(中文譯名應是「松樹街」。1908年前已經存在。網上資料指1927年命名或許是指杉樹街有伸延段。);


從福全街交界向西望向埃華街。(2013年拍攝)





































從大角咀道交界向西望向埃華街。(2013年拍攝)

埃華街(Ivy Street) (原應譯作「長春藤街」。曾譯為「埃維街」。後來譯為「埃華街」,但原因未明。1908年前已經存在。);

船里(Ship Lane)(已經不存在) 。由於不少船在此停泊,所以以「船」為名。正如灣仔的船街及捷船街;

樹德街(Suidter Street/ Shu Tak Street) (又稱「雪陀街」,已經不存在。) ;

金馬街(Kramer Street)(又稱「籃麻街」已經不存在) ; “Suidter “ 及 “Kramer” 是德國人的名字。 何以用德國人姓名將街道命名有待有心人求證;

佐士街(Joss Street)( 又稱「助士街」,已經不存在。Joss 可稱為神像,或可推斷那時該處可能有華人廟宇);及
從塘尾道交界向東望向晏架街。(2012年拍攝)

晏架街仍保留舊樓區獨特的公共浴室。(2013年拍攝)

從大角咀道交界向東望向晏架街。(2013年拍攝)

晏架街(Anchor Street)。由於不少船在此停泊,又有船塢修船,所以以「船錨」英文為名。

部份「植物街」是取自溫帶植物名稱。開始了大角咀以溫帶植物命名街道。

牛莊街(Newchwang Street ,1909年3月19日改名,原稱高街。)及重慶街(Chungking Street)日後併入界限街。

1908年,按發牌綜合條例(Licensing Consolidation Ordinance, 1887),政府刊憲劃定讓發牌小販擺賣的大角咀街市範圍。1920年更擴大範圍。可見居民人數不斷增加。

從松樹街交界向西北望向必發道。(2012年拍攝)


從菩提街交界向西北望向必發道。(2012年拍攝)

從大角咀道交界向東南望向必發道。(2012年拍攝)


1910年代政府再開闢必發道(Bedford Road)及橡樹街(Oak Street)等。貝德福德(Bedford)是英國貝德福德郡的首府,位於東英格蘭。至於為何大角咀只有此街改英國地方名是一個迷。



從埃華街交界向西南望向橡樹街。(2012年拍攝)


1912年大角咀及深水埗進行填海。牛莊街、福州街、重慶街及福全鄉大街相繼拆卸。至1928年,福全街((Fuk Tsun Street)正式命名,福全鄉的洪聖廟也遷至福全街,原由廣華醫院管理,1930年落成開放,及後東華三院成立,改由東華三院管理。大角咀繼續發展,福全街以北的一段杉樹街、橡樹街及錨街(Junk Street)封閉。




































1924年油麻地小輪的船廠啟用。1924年大角咀地圖。當時街道不如今天的多。

除了大同船塢外,大角咀在二次世界大戰前亦有其他船塢:廣協隆船廠(Kwong Hip Lung Dock / Kwong Hip Lung (1932) Co)。它由「深水埗皇帝」黃耀東先生在1887年創立,1999年結業,雖規模不大,但有維修政府船隻 "Kwong Lee" 號及水警船。

黃耀東先生大力發展深水埗的房地產,吸引居民入住。他亦熱心慈善事業,曾任四屆保良局總理、東華醫院總理兼永遠顧問、博愛醫院主席、太平紳士等,並興建醫局街的公立醫局。1937年,英皇佐治六世登基,黃耀東以服務社會功勞卓著,獲英皇頒發勳章以資鼓勵。

1927年11月25日命名的街道有:


從福全街交界望向槐樹街。(2012年拍攝)

槐樹街(Ash Street)。Ash直譯應該是「梣樹」。

從福全街交界望向櫸樹街。(2014年拍攝)

從晏架街交界向東北望向櫸樹街。(2013年拍攝)

櫸樹銜(Beech Street);

從汝州街交界向西南望向柏樹街。(2014年拍攝)

從荔枝角道交界向西南望向柏樹街。(2014年拍攝)

柏樹街(Cedar Street);




從晏架街交界向東北望向榆樹街。(2013年拍攝)

榆樹街(Elm Street);

從福全街交界向東北望向松樹街。(2012年拍攝)

松樹街(Fir Street) 。中文譯名應是「杉樹街」;




從塘尾道交界向東北望向洋松街。(2013件拍攝)

從松樹街交界向東北望向洋松街。(2013年拍攝)

洋松街(Larch Street);


必發街交界的菩提街。(2013年拍攝)

菩提街(Lime Street);


 從通州街交界向西南望向楓樹街。(2013年拍攝)

從柳樹街交界向東北望向楓樹街。(2013年拍攝)

從前中學會考放榜便排長龍取中六入學表的柳樹街與楓樹街交界保良局莊啟程預料書院。(2013年拍攝)

楓樹街(Maple Street) 。九龍殯儀館(Kowloon Funeral Parlour),是一家座落於九龍大角嘴的殯儀館。其歷史始自1950年代,與位於香港北角的香港殯儀館同為有殯儀大王之稱的蕭明及其家族管理。九龍殯儀館位於大角嘴楓樹街1A號,與大角嘴道及必發道之間的三角之地,鄰近大同新邨,全館共有20個大小異同的禮堂。

從荔枝角道交界望向白楊街。(2013年拍攝)


 從大南街交界向東北望向白楊街。(2013年拍攝)


 白楊街固定發牌攤檔。(2013年拍攝)

白楊街(Polar Street)。曾由深水埗西洋菜街北及長沙灣道交界一直向西南至大角咀福全街,但因戰後大角咀的發展,白楊街由荔枝角道至福全街一段已消失了。

1928年,香港政府為開發土地,福全鄉被清拆,洪聖廟亦遷往新闢的街道上,為紀念福全鄉,這條新闢的街道在1928年命名為福全街。它東面連接塘尾道,向西北連接大角咀道。

今天從大角咀道交界望向福全街。(2014年拍攝)

今天從塘尾道交界望向福全街。(2014年拍攝)



福全街洪聖廟。(2014年拍攝)






































福全街46及48號有東華三院興建福全街嘗產碑記。(2014年拍攝)

福全街旺角街坊會。(2014年拍攝)

福全街是每年旺角街坊會舉辦大角咀廟會的地點。(2014年拍攝)

可惜流傳在電腦網絡的早期(特別是二次大戰前)大角咀及福全鄉相片絕無僅有,未能一窺當年的情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