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英資怡和洋行在銅鑼灣的足跡(一) - 渣甸街及渣甸坊

渣甸街 (Jardine's Bazaar) 位於銅鑼灣,是一條由西向東單向行車道。該處有小巴站總。該條街一端與軒尼詩道及怡和街的交界連接,亦連接與其平行的渣甸坊;另一端則連接邊寧頓街及伊榮街。



 



渣甸街的名稱來源自威廉·渣甸
(William Jardine),因20世紀初期怡和洋行 (Jardine Matheson) 購入鄰近一帶的土地。英文街名稱為bazaar - 市集而並非 road / street,是因為發展該處初期聚集不少水手及小販以墟市形式售賣貨品。


 


渣甸坊 (Jardine’s Crescent) 位於銅鑼灣,連接渣甸街及啟超道。該道路以怡和洋行創辦人威廉·渣甸命名。運輸署將它劃為一條行人專用街道。



渣甸坊的東段是西東走向,為一個賣乾貨的露天街市,包括中國製造成衣、飾物、玩具、日用品的小販區,有固定攤販數十,經常人山人海。渣甸坊的東端北面,有一座少人知道存在,由食物環境衛生署管理的室內街市,名為燈籠洲街市。



 


燈籠洲街市於19633月啟用,樓高4層,為當時全香港最高的街市建築。街市所處位置,在那個年代並不是稱為銅鑼灣(當時的銅鑼灣是指天后站一帶,未填海的維園位置,所以大坑有銅鑼灣道。),便以當時海岸對出的小島燈籠洲(政府名稱為奇力島 ( Kellett Island ),今紅磡海底隧道入口一帶)來命名。「奇力」是紀念雙桅縱帆船「史達令」號船長兼測量工程師奇力(Henry Kellett)


時移世易,燈籠洲街市於2000年代已經空置率甚高,租用率只有不足三成,成為香港出租率最低的街市建築之一,每年補貼超過100萬元公帑支持約10個檔戶經營。食環署於2003年被審計署狠批街市空置問題之後,並未有即時處理,直到2007年時,食環署才開始考慮關閉燈籠洲街市,不過灣仔區議會並不同意。在時代廣場那邊有一條登籠街,其實當年燈籠洲這個島對上岸上的燈籠洲範圍很大。期實香港有不少地域範圍都很大,例如觀塘區的秀茂坪,不只限於秀茂坪邨附近,即使順利、順安、順天三條邨及寶達邨也不時稱為位於秀茂坪。那時的銅鑼灣要在今天的維園、天后一帶,名字來自那處像銅鑼形狀的海灣。


 


順帶一提,香港確實有一個法定古跡燈籠洲燈塔。它位於馬灣東南偏南近汲水門一個同樣叫燈籠洲的小島,亦稱為汲星燈塔。是香港現存五座戰前燈塔的其中一座。燈塔現時已改為自動操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