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香港的「泰山石敢當」

在新界公路旁很容易看見「南無阿彌陀佛」的石碑,相信該處曾經發生交通意外。但你又可會留意路旁刻有「石敢當」的石碑?不但沒有留意,甚至連來源及意思也不知道。它們由私人所建,所以未受政府重視及保護,更加不要說要歷史評級。

本地歷史研究者及作者陳天權先生在2011年大公報的文章表示,「石敢當」通常豎立在路巷岔口或橋頭岸邊。此風俗在中國已有上千年之久,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山東省泰安市申報),但在香港卻甚少人關注。

大埔公路大圍段美林邨對出的泰山石敢當。








































元朗錦田水頭村的泰山石敢當,受風吹雨打難以辨識。








































元朗錦田水頭村171號屋外牆的石敢當。








































大埔靖遠街35號唐樓外的泰山石敢當。


上水金錢村第51號屋上下層外牆也有泰山石敢當,還加上反光鏡。


「石敢當」一詞在漢代已經出現,可能來自古代的靈石崇拜。唐代流行在石塊刻上「石敢當」三字,嵌在房屋外牆或置於街衢巷口,作辟邪鎮煞之用。有人猜測「石敢當」是一位姓石的英勇將軍,亦有人認為「敢當」意指所向無敵,加上堅硬的石頭,可保居民出入平安。到了宋金時代,「石敢當」之上冠以「泰山」二字,以增威力。「泰山」是主宰陰間鬼魂之泰山神,即道教的東嶽大帝。


有研究稱「石敢當」風俗源於山東和福建,繼而遍及大江南北,再傳到日本和東南亞,其後又演化出石大夫和石狗信仰。今天這風俗正逐漸消失,在香港能找到「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的地方不多,最易讓行人見到的一塊在沙田大圍美林邨對開的橋頭,今天仍有居民上香拜祭。

在一些村落路旁或村屋仍可找到「石敢當」。陳先生指出粉嶺龍躍頭東閣圍和永寧圍、上水金錢村、新田東鎮圍、屏山坑頭村等地亦可以找到。新一代不認識及重視這「冷門」信仰,相信假以時日將會在香港消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