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紅磡黃埔區的由來及發展(三)

到了188412月,一連兩場大火,燒燬了紅磡大部份房屆,促成紅磡的重建與規劃。1885年政府刊憲招標,在紅磡村內修建道路,自此便建成今天可見的區內街道網絡輪廓。該街區設有街市,1886年落,它的位置命名「街市街」,即今天的蕪湖街,亦有指是以前紅磡村的「大街」。

從機利士南路交界向西北方望向蕪湖街。(2012年拍攝)

 
從機利士南路交界向東南方望向蕪湖街。(2012年拍攝)

從孖庶街界向東南方望向蕪湖街。(2012年拍攝)



從馬頭圍道交界向東南方望向蕪湖街。(2012年拍攝)

蕪湖街33-34號的唐樓。(2012年拍攝)

蕪湖街62-66號的唐樓。(2012年拍攝)

蕪湖街147-155號的唐樓。(2012年拍攝)

蕪湖街與漆咸道北交界的港鐵沙中線地盤。(2012年拍攝)

九龍紅磡除造船及船隻維修業外,還有製造英泥的工業。這家公司叫青洲英泥公司(Green Island Cement Company),原由澳門商人余端雲在1886年率先試辦,但由於他在開辦事務上遇上阻攔,由旗昌洋行(Shewan, Tomes & Co.)創辦,向聖若瑟修院以年租1500銀元租用澳門的青洲開業。1897年青洲英泥廠在香港註冊商標,翌年於鶴園設廠,為本地及國內提供水泥及瀝青。 廠方在廠內興建建輕軌式鐵鐵路,穿梭廠內不同地方,更可以由英泥廠連接黃埔船塢及九龍鐵路,以便將英泥運往國內。



 1900年左右的青洲英泥廠。

青洲英泥廠。

1906年的青洲英泥廠。

在紅磡的廠房到1908年時,面積已擴展至一百萬平方英尺,產量每月達八千噸,而與此同時,澳門同名的水泥廠亦月產二千噸,令每年總產量共約十二萬噸。其中製造水泥的黏土來自珠江三角洲,石灰石則來自廣州附近一帶。青洲水泥若與最好的英國和歐洲大陸的相比,質量都被認為不相上下,可堪匹敵。很多英國海軍工程師甚至認為,它的水泥擴張強度極好,選之為修建填海地區船塢的專用水泥。
今天經收購及私有化,已成為長江基建旗下公司。

紅磡青洲街便是一條以青洲英泥廠命名的街道。政府在19311030日命名此街。



從馬頭圍道交界向西方望向紅磡青洲街。(1975年拍攝)

從馬頭圍道交界向西方望向紅磡青洲街。(201411月拍攝)

早在1901年,有感九龍半島對電力需求的潛力雄厚,中華電力有限公司在紅磡德輔道(即後來的漆咸道)與建發電廠。當時因為近海,容易運輸發電原材料。19034月發電廠落成啟用,該廠最初只有3台小型發電機,用戶不過200戶。1918年政府達成協議,收回中電廠址,將位於鶴園街介乎黃埔船塢及青洲英泥之間的新填海地(Kowloon Marine Lot 93)興建發電廠。有指當時多福建人來此居住,他們是鶴佬人而稱為「鶴園」。



發電廠在1921年啟用,中電更獲得九龍區公共照明系統的供電權。二、三十年代香港工業初起步,黃埔船塢及青洲英泥廠成為中電的工業用戶。雖然大部份人仍使用火水燈,但己開始用交通燈輔助警察指揮交通,影畫戲院亦蓬勃發展,寶其利街街院林立,成為紅磡熱鬧的地方。



港督主持鶴園"A"發電廠1940年啟用典禮。


二次大戰日軍入侵,中電破壞發電機被免被日軍使用。香港重光後,由皇家空軍派員修復受破壞的發電廠。

1947年的鶴園發電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