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紅磡黃埔區的由來與發展(六)

由於二之大戰後香港人口增加帶來房屋問題,令土地價格上漲,政府興建公營廉租屋時,黃埔船塢也想在地產分一杯羹。1954年埔船塢公司將位於香港仔船塢部份土地交還政府興建道路,以換取政府批准出售部份黃埔船塢土地。
 
估計是1970年代初的黃埔船塢。中央是有鐘塔的船塢辦公大樓。
 
 估計是1970年代空中鳥瞰的黃埔船塢。



黃埔船塢的標誌式吊臂。

1969年和記企業收購黃埔30%股權。新主席上場不再出售餘下黃埔船塢土地,改為自己發展房地產,並成立城都房地產有限公司(City and Urban Properties)負責發展。公司第一個發展項目便是賽其利街與寶來街交界的聯盛大廈(United Building)。估計名字是紀念聯合船塢(United Dock)對黃埔船塢所作出的貢獻。

1970年代初的黃埔船塢外籍職員宿舍。

1970年代初的黃埔船塢外籍職員宿舍。

 1970年代初的黃埔船塢外籍職員宿舍。花園中的石頭是紀念因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亡的職員紀念碑。現時放置在黃埔花園「黃埔號」商場外的大炮旁。

1970年代初的黃埔船塢外籍職員宿舍。


1970年政府修訂紅磡分區大綱草圖,正式確認紅磡未來的大幅改變發展。寶其利街以南、船澳街以東的黃埔船塢用地,以及馬頭圍道以東、部份青洲英泥廠地皮劃作「商業/住宅用地」。兩年後,該大剛草圖獲港督會同行政局通過,隨之而來便是一連串地產發展計劃。當中又以黃埔船塢最先進行發展。



1973年黃埔船塢與太古船塢合併,成立聯合船塢有限公司,在青衣繼續船塢運作。黃埔船塢在3年後開始分階段關閉。第一階段關閉的位置建成今天的黃埔新邨。1984年黃埔船塢與香港政府簽署換地協議,在1985年關閉黃埔船塢,興建大型屋苑-黃埔花園。

黃埔花園在興建中。左面是中電鶴園發電廠。

黃埔花園從船景街交界向東北方望向德豐街。

黃埔花園德豐街。(2012年拍攝)

 黃埔廣場外向東南方望向德安街。(2012年拍攝)

德安街7號黃埔廣場。(2012年拍攝)

黃埔廣場外向北方望向德康街。(2012年拍攝)

該屋苑由19851991年陸續落成,共有8座,10519個單位,人口超過4萬人。該區亦漸漸被稱為黃埔。
 
青洲英泥廠遷出,原地建成一幢幢工廠大廈,而1991年中電鶴園發電廠關閉,將大部份土地售予長江實業興建海逸豪園。

從海逸道望向海逸豪園。(2012年拍攝)


從戴亞街交界向北望向海逸豪園。(2012年拍攝)

後來在填海區亦建成半島豪庭及海濱南岸。


紅磡灣填海空中鳥瞰相片。

紅磡已由工業區轉為不少中產人士區住的住宅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