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仔道 (Wan Chai Road) 建於1851年,西面終點為皇后大道東,東面終點為堅拿道。全長780米。當中西面由皇后大道至莊士敦道及菲林明道交界一段為由北向南方向單線行車。東面由莊士敦道交界至天樂里為雙線行車。
灣仔道與皇后大道東交界現正有一建築地盤。之前是舊灣仔街市。在未有灣仔街市時,曾在1855年樹立一座Kuhlan紀念柱,紀念美海軍戰船「Powhatan」和美海軍戰船「Rattler」在1855年8月4日攻擊一群海盜船。位置有可能按發音是珠海的高欄(Gaolan)附近。柱的底座刻有 「Kuhlan 1855」字樣,美軍及英軍共9位殉職者的名字。 跑馬地香港墳場的Kuhlan 1855紀念柱(中)。 (2011年拍攝)
由於政府要興建灣仔街市,紀念柱遷往摩利臣山道與禮頓道交界一個示用作「加德士」油站的地方。1960年代紀念柱再搬至跑馬地香港墳場,與另外兩支紀念柱放在一起。
灣仔道舊灣仔街市(2006年拍攝)
灣仔街市是 1937 年政府所興建的分區街市,內有80 多個檔位售賣乾貨及濕貨。灣仔街市已劃入市區重建局的灣仔道/太原街重建計劃。在得到發展商原則上的同意下,市建局建議「主體保育」計劃,在現時的街市大樓上加蓋一幢住宅大樓。而街市大樓的外牆及其重要部分如主要出入口,弧狀的簷篷,裝飾線條以及大樓前方結構部分將會予以保留。
灣仔道曾經是香港殯儀館的舊址,其歷史始自1930年代,與位於九龍大角咀的九龍殯儀舘同為由有殯儀大王之稱的蕭明及其家族管理,最初,只在灣仔道搭成的簡陋竹棚經營,在戰後仍然存在。後來租約期滿,政府收回這幅土地,殯儀館便要遷往別處。當時它計劃遷往北角,但是北角的填海工程又未完成。因此政府准它以短期租約繼續經營至60年代。至1964年才遷往北角香港殯儀館。在該殯儀館出殯過的名人,計有文壇巨匠許地山、影星林岱等。到了七十年代興建地鐵的工程完成後,才被改建為現在的籃球場。而籃球場旁邊貫通灣仔道和軒尼詩道的樓梯級,就是當年通往殯儀館側門的小巷。
殯儀館雖於六十年代遷往北角,但附近的居民偶爾仍然會在夜間見到鬼影幢幢,甚至聽到鬼哭聲。
從網上找到該處一宗鬼故。 從籃球場可見灣仔道較軒尼詩道高,築在背後摩利臣山山腳。
從廣州來的李先生,數年前第一次到香港公幹時入住了灣仔某酒店。當晚他下榻時已是深夜,李先生稍作整頓後,由於感到有少許肚餓,於是便想找個人陪他吃消夜,他隨即想起其香港的生意夥伴亞黃,於是便打電話邀請對方一起吃東西,後來更約定一小時後在酒店大堂會合。
由於時間尚早,李先生便往街上四處逛逛。當他由大街走到灣仔道時,發現接近淩晨一時許竟仍有很多人在該處聚集。正當他想回程之際,忽然又被樓梯附近的鼎沸人聲所吸引,當他從樓梯旁的位置往下望時,見到該處的空地燈火通明,原來那正是一露天食檔,滿頭大汗的廚師正忙著在火爐前大動作地「拋鑊」,該處即時香味四散,而多圍著更都坐滿了食客,席間各人杯起杯落,氣氛好不熱鬧。
李先生於是好奇地沿樓梯往下走,心想一睹香港地道的夜市特色也不錯。這時他發現食檔原來是位於一道鐵絲網之內,此時食檔的人亦看到了他,但他們竟全都揮手示意叫李先生進來一起吃。
正當李先生在狐疑之際,他的電話忽然響起,原來正是亞黃來電。亞黃說已在酒店大堂等候多時,並問他去了哪裏,李先生如實回答:「我地酒店附近既大牌檔呀!不如你過黎呢度食野啦!」亞黃於是道:「酒店附近既大牌檔!?」李先生便說:「係酒店轉右出黎行過少少再落樓梯果度囉!」亞黃聽罷更是摸不著頭腦,便囑他馬上回酒店大堂再說。當他們會合後,本身住在灣仔的亞黃堅持附近沒有大牌檔,李先生則認為自己親眼看見的食檔怎可能不存在,於是亞黃不忿地要求李先生帶他走一趟。
當李先生再次到達灣仔道那條樓梯時,只見該處一片寂靜,鐵絲網內更是漆黑一片,原來這地方竟然是個籃球場!之前所見的熱鬧場面,卻在轉眼間消失得無影無蹤,亞黃便說:「都話冇大牌檔架啦!你係都唔信我,呢度晚晚都鎖住架!邊有人入到去呀?」李先生登時手心冒汗,究竟是他走錯路去了另一處地方,還是剛才走進了一個不可思議的空間?真是天知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