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日 星期四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灣仔廈門街及汕頭街

廈門街 (Amoy Street) 及汕頭街 (Swatow Street) 連接莊士敦道,但另一端因當年灣仔填海的關係,令地面與皇后大道東高低有別,築有石級,車輛不能通往皇后大道東。


 


十九世紀中葉英商顛地在灣仔海岸興建碼頭和貨倉,除了鴉片販賣,亦有經營茶葉貿易的船隊來往於汕頭和廈門,故而僱用從汕頭和廈門來港的潮汕藉華工,顛地在春園街一帶建造春園別墅,華工則聚居於大王東西街及船街附近,汕頭街和廈門街為洋行的西界及貨倉。不少洋行亦陸續與建貨倉、辦公室。







從灣仔莊士敦道望向廈門街。(2011年拍攝)




廈門街。
(2011年拍攝)



廈門街連接皇后大道東的台階。(2011年拍攝)




廈門街台階旁一塊內地段第4333號石碑。早年建築物外牆要有此批地編號石碑。(2011年拍攝)



廈門街建於Marine Lot 40 的一塊土地,最早由洋行MacVicar & Co 擁有。土地其後經過多次轉手。1840年代,岸邊有一個Burn’s 碼頭,估計來自英國商人D. L. Burn1862年天主教多明我修會購入土地作投資之用。1868-69,土地租予英軍使用。1876年太古糖廠在該地點營運。1883年土地轉到牛奶公司創辦人文遜醫生(Dr Patrick Manson)1888年渣甸洋行的中國煉糖廠運作,但到1889年該地點改為建中國式房屋。最初,廈門街只是一條北面有貨倉堵塞的巷。到1914/15年,土地擁有人希望發展物業,所以將這條巷擴展至海旁東(即現在的莊士敦道)這條街英文名原稱Lane 即中文譯「里」,由於擴展後實地環境改變,政府在1915625更名用回英文Street。其命名來自當年英商顛地將運送往廈門的貨物存放在這條街的貨倉,久而久之稱為廈門街。與莊士敦道交界的Fraser Suites舊有建築的四樓於清末時曾為革命黨人馮自由住宅,曾在此縫製青天白日旗。及後兩條街均有提升路面及加設排水管等地底設施。


 





從灣仔莊士敦道望向汕頭街。(2011年拍攝)






汕頭街連接皇后大道東的台階。
(2011年拍攝)




汕頭街亦是建於Marine Lot 40 的同一塊土地,同樣到1914/15年,土地擁有人希望發展物業,所以將這條巷擴展至海旁東(即現在的莊士敦道)。與廈門街一樣,這條街的英文名原稱Lane 即中文譯「里」,由於擴展後實地環境改變,政府在1915625亦與廈門街一併用回英文Street。以「汕頭」命名是因為存放在汕頭街貨倉的貨物送往汕頭。


 


在兩條歷史悠久的街道,大家仍可以找到戰前政府批地條款要在建築物安裝的地段石碑。市建局利東街/麥加力歌街重建計劃涉及在廈門街興建一個避車處及迴旋處。工程會拆除一些現有的台階。古物古蹟辦事處為此曾在兩條街進行歷史考察。報告表示,現時兩處的台階是在1949年而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存在。現時廈門街的台階沒有紀錄是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反而有資料顯示台階在1949年已經存在。從1959年的地圖可見汕頭街的六級台階。而兩級的花崗石台階則在1938年出現。而另外兩段台階則在政府收回內地段(Inland Lot) 4356,介乎1963-1967年建做。有關的地面及台階歷史價值與中環「石板街」不盡相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