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作者Peter Davis記載,香港以陸地為大本營的海軍醫院是在1843年在灣仔的海員醫院(Seaman’s Hospital)。這間臨海濱的醫院運作多年,1870年出現經營虧損。1863年地圖上稱該處有醫院的山丘為醫院山 (Hospital Hill)。駐守中國基地的總司令英國海軍中將Shadwell在信件中表示,中國基地總醫官William Loney 由1872年10月至1875年1月對醫院搬到岸上(即現時律敦治醫院位置)貢獻良多。海員醫院轉為海軍醫院與後來的傳染病醫院位置(即現在的香港華人書院),稱為Shadwell 山 (Mount Shadwell) 及Parish 山 (Mount Parish)。Parish 是當時香港海軍司令 J. E. Parish。 所以與現時位於堅尼地道的香港循道衛理教堂無關。教堂只是方便早年醫院外籍軍人而在1893年5月20日落成建。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海軍醫院受到破壞,英海軍改用戰爭紀念醫院。1949年,得到J.H.律敦治先生、香港防癆心臟及胸病協會及政府支持下,改建成律敦治療養院(Ruttonjee Sanatorium),專為肺癆病患者提供服務。隨着肺癆病患者人數下降,才進行重建,改建成全科醫院。 醫院內的賽馬會花園,當年是海軍醫院建築物位置的一部份。 (2011年拍攝) 賽馬會花園入口的醫院重建紀念碑。 (2011年拍攝) 「香港防癆會」李東海大樓,歷史建築。 (2011年拍攝) 醫院大堂走廊放有數張醫院歷史照片。這是1843年成立,在原址的海員醫院。(2011年拍攝) 這是1880年代的皇家海軍醫院相片。(2011年拍攝)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律敦治療養院相片。(2011年拍攝)
1991年,重建完畢並從新投入服務,為市民提供專科門診診療及住院服務包括:內科、胸肺內科、外科、骨科及創傷外科、老人科等服務。1998年4月1日正式與毗鄰的鄧肇堅醫院合併為社區急性醫院。合併後的律敦治醫院亦在主座大樓增建了四層高的新翼來容納因急症室搬遷計劃而作出調動的專職醫療部門。
現時醫院範圍仍可找到一些英國海軍的痕跡,包括有海軍醫院界石和海軍碼頭的繫船石墩。
位於律敦治醫院灣仔道入口石級左方的海軍醫院界石,一半已埋在水泥中。
英皇家海軍在香港碼頭繫船的石墩,放在近醫院賽馬會花園入口右方。 (2011年拍攝)
英皇家海軍在香港碼頭繫船的石墩一相,我還以為是海軍醫院的部分裝飾。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