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4日 星期六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寶馬山及寶馬山道




寶馬山道(Braemar Hill) 位於寶馬山附近,路上有四個出口分別連校園徑、慧翠道、雲景道及天后廟道。寶馬山道兩端均是「死胡同」。由於附近有不少學校,經常出現交通擠塞。


 


從雲景道交界望向西南方的寶馬山道。(2012年3月拍攝)

在舊寶馬山水塘/賽西湖水塘興建的賽西湖大廈。(2012年3月拍攝)

賽西湖商場。(2012年3月拍攝)


寶馬山道名稱來自道路興建的地點寶馬山,而寶馬山的名字,按香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Sings of a Colonial Era”一書指出是來自1841126日率領英海軍佔領香港島,在上環水坑口登陸升起英國國旗的海軍將領 James John Gordon Bremer 爵士 (1789-1850)。他的父親和祖父亦是海軍軍官。由於他參與鴉片戰爭有功而在同年729日獲頒Knight Commander of the Bath (K.C.B.) 爵士勳位。之後他在英國海峽部隊及Woolwich 海軍船塢服役,1850214日逝世。至於Bremer一字何以變成為寶馬山英文中的 Braemar 則書中沒有進一步解釋。

 

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天后廟道僅是銅鑼灣天后廟對出的一段而已,寶馬山一帶是荒山野嶺,但當時國共內戰,有大量中國新移民湧入香港,部份移民在寶馬山上搭建木屋,直到六十年代初被寮仔部全面清拆。

 

六十至七十年代,寶馬山區開始發展為學校區和低密度住宅區,天后廟道不但大幅延長,炮台山道、寶馬山道、雲景道等亦先後落成。





寶馬山遊樂場。(2012年3月拍攝)




 







由於地勢高,建有寶馬山食水泵房,為區內居民提供食水。(2012年3月拍攝)

童軍第7旅總部及小巴站。背後是漢基國際學校 (2012年3月拍攝)

聖貞德中學。(2012年3月拍攝)

寶馬山道一端盡頭的寶馬山煤氣管隧道。(2012年3月拍攝)

蘇浙公學及賽西湖公園外的寶馬山道。(2012年3月拍攝)

賽西湖公園前身是太古洋行興建的水塘,提供鰂魚涌太古船塢及太古糖廠等設施用水。可看我之前賽西湖公園的介紹


寶馬山道20號的蘇浙公學。(2012年3月拍攝)
寶馬山道望向寶馬山花園。左邊的支路通往山下的天后廟道(2012年3月拍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