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興建的聖堂內,十字架或耶穌復活像替代了往日神龕式聖像和聖體櫃的位置。上水基督之母堂的耶穌復活像是以馬賽克方式砌出來。
過往由於環境的限制和傳統觀念的影響,聖堂往往是長方形的,主祭和教友的距離亦因而拉遠了,使羣眾的團體感相對減弱了,導致有些信徒在舉行禮儀時只流於個人祈禱和旁觀。
新建成或裝修的聖堂則起用了大膽的嘗試,以扇形甚至半圓形的設計,務求縮短教友與主祭之間的距離,且能有一種「向心」的內聚感覺,加強了團體感,讓所有弟兄姊妹都能同心同德的投向聖言,投向祭台上的主基督。例如油塘聖雅各伯堂和上水基督之母堂的信友座位就是用扇形排法。(資料來原:《天主教香港教區歷史建築探索》網頁)
新建成或裝修的聖堂則起用了大膽的嘗試,以扇形甚至半圓形的設計,務求縮短教友與主祭之間的距離,且能有一種「向心」的內聚感覺,加強了團體感,讓所有弟兄姊妹都能同心同德的投向聖言,投向祭台上的主基督。例如油塘聖雅各伯堂和上水基督之母堂的信友座位就是用扇形排法。(資料來原:《天主教香港教區歷史建築探索》網頁)
註:上水堂區小歷史
1926年5月1日,主教府將教區新界部份劃分為東鐸區和西鐸區。東鐸區以西貢為中心,西鐸區以大埔墟為中心;而上水區亦被劃入在內,並包括大埔、粉嶺、沙頭角、沙田、元朗、荃灣等地區。1953年粉嶺堂區落成,脫離大埔堂區,上水教友亦被劃入粉嶺堂區內。
1973年教區於上水設立傳教站,已故李宏基主教委派夏敏達神父為負責人。起初以新界喇沙中學作為舉行感恩祭的地方,並為教友舉行了第一台主日彌撒。一九七四年夏神父好不容易在石湖墟找到了兩個單位作為小聖堂及辦事處,於同年10月26日正式開幕,李主教亦正式委任夏神父負責上水區的教務。
1975年5月14日,教區以69萬元買了面積達4100平方呎的現址,並把洋樓改為聖堂;作為一個固定的彌撒中心。
當時的舊聖堂只可容納一百多人,但因上水區不斷發展,及為應付日益增加的教友,舊聖堂於1988年12月4日清拆重建。新聖堂於1990年10月完成,並在12月24平安夜舉行感恩祭。
1991年1月1日胡樞機蒞臨主持揭幕及祝聖典禮。
1991年1月1日胡樞機蒞臨主持揭幕及祝聖典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