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力架
布力架街1A號對出。
布力架街與嘉道理道之間的嘉蘭別墅。
今日在窩打老道中電附近,還有一條布力架街(Braga Circuit)去紀念他。
香港葡萄牙人的與世隔絕亦可見於其社會組織。最好的例子是香港葡人在19世紀成立的西洋會所(Club Lusitano)、西洋波會(Club de Recreio)及小花會(Little Flower Club)。Club Lusitano 的成立是讓葡萄牙商人及其家人在假日可以聚會。Club de Recreio 是讓葡萄牙人有娛樂及運動的場所。會所位於加士居道。而Little Flower Club則是從事慈善工作。
Club de Recreio 於九龍成立是由於九龍京士柏有足夠地方建立運動場、泳池及網球場。西洋波會於1906年由旅港之葡萄牙人成立,早期自置之會址位於遮打道 (Chater Road) (即今天的北京道 (Peking Road)) 與花園道 (Garden Road) (即今天漢口道(Hankow Road)) 之交界,後來因會員增加會址不敷應用,1910年由在渣甸洋行 (Jardine Matheson & Co.) 擔任商貿助理 (Mercantile Assistant) 的葡萄牙人白理桃(Mr. João Antonio Barretto)提供其金巴利道(Kimberley Road)九龍花園地段第36號 (Kowloon Garden Lot No.36) (後來更改地契為九龍內地段第535號 (Kowloon Inland Lot No.535) ,即今天美麗華酒店的位置) 作新會址並於同年建成運動員休息室,後來因會員再急增而需要尋覓更大的地方,所以於1925年獲殖民地政府批地搬遷往今天京士柏 (King's Park) 之會址。
Little Flower Club 是一個歡迎新葡萄牙人家庭及為教會籌款的婦女組織。該會最初在天主教主教座堂聚會,後來租用九龍佐敦道一個房間,最後遷往加士居道西洋波會旁。它在1940年1月16日註冊為有限公司。二戰時由那群婦女的丈夫被日軍送進戰俘營,小花會的財產被充公,不少婦女為了生活只好與子女到澳門生活。英國政府透過領事館向那些有丈夫或兒子在戰俘營的婦女提供經濟援助,或聘請那些沒有關進戰俘營的男人作為領事館守衛。戰後他們可以返回香港,但會所只餘下四面牆壁。香港天主教恩主教聯絡葡人Rita Xavier 女士一起將小花會重建。由於她從事建築業,在好的努力下會所回復戰前的規模。她更成為了該會在戰後長達10年的主席 (The Ladies of Little Flower Club - Theresa M. da Luz 網頁: http://www.casademacau.org.au)。現時小花會會址由彼鄰的香港青年會京士柏百周年紀念中心使用,建築物仍可見當年的奠基石。可見香港葡人社區的萎縮。另外還有Socorros Mútuos Association 協助一些較貧困的澳葡人。
居港葡人透過立法成立了葡僑教育及福利基金法團為其子弟提供教育。
《葡僑教育及福利基金法團條例》PORTUGUESE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WELFARE FOUNDATION INCORPORATION ORDINANCE
1954年
法團的宗旨是設立和營辦學校,以給予主要是香港葡萄牙人社群的子弟及香港其他社群的子弟建基於基督教教義的現代及通才教育(特別注重葡萄牙語文及文學的教學),並在符合該宗旨下─
(c) 向以任何方式協助葡萄牙人社群任何成員的慈善機構及團體提供協助;
(d) 概括而言,作出所有對妥善及有效地執行任何上述宗旨是必需或合宜的事情。
香港現時有兩所小學沿自葡國子弟的學校:
1) 保良局陳守仁小學 (P.L.K. Camões Tan Siu Lin Primary School),位於九龍油麻地海庭道6號。
由葡僑教育及福利基金法團成立於1950年代,名稱為賈梅士學校(Portuguese Community Schools, Inc., Escola Camoes)。隨著居港葡人大幅減少,學校終在1996年起由保良局運作。2000/2001年度起學校成為直資學校。學校由教育署按學生人數資助,學校享有收生、課程、聘請老師及收取學費的最大自由。
保良局陳維周夫人紀念學校開幕典禮。(相片來自保良局網頁)
陳維周曾任國民政府廣州鹽運高官及禁煙局局長,其弟陳濟棠是中華民國一級上將,曾長時間主政廣東,政治上與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禮,經濟、文化和市政建設方面則頗多建設。有南天王之稱。
戰後因著香港社會及經濟的改變,不少香港年青一代的土生葡籍人士均移居至環太平洋地區、巴西甚至葡萄牙。他們的心態只視香港為中轉站。今天居住在香港的土生葡籍人士人數已經不多。即使是西洋波會亦要開放會藉予非葡籍人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