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6日 星期六

九龍塘花園城市

在發展何文田後,九龍塘亦開始建屋。田園城市的概念最早由英國的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爵士於1898年在其著作《明日的田園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中提出,要建立一個經規劃的近郊市鎮,集城市與郊區的優點於一身,居民既可在生活上先給自足,同時又可享受優美居住環境。此後於1899年成立了一個花園城市協會,在1903年和1920年建立了兩個試驗性質的花園城市:列曲沃斯花園城市和威爾溫花園城市。兩個城市雖然沒有完全體現埃比尼澤·霍華德爵士的設計思想,但是直到今天兩個城市都仍然是健康和持續發展的社區。

九龍塘花園城市(Kowloon Tong Garden City Estate)為現存少數二十世紀早期“花園城市”的實例。該工程由英商義德(Montague Ede)1921年發起,旨在為香港的新興中產階級提供一個健康而經濟的郊區生活環境。工程由九龍塘及新界發展公司,是香港對現代主義城市規劃第一次嘗試。

1930年代的九龍塘花園城市(金巴倫道)。


花園城市工程在100英畝土地上興建250幢獨立式“花園住宅”以及充足的公園及兒童運動場。這也是第一次在大規模住宅工程中採用大量生產的建造方式,在建造過程中融入高效化和標準化的概念。






























九龍塘花園城市計劃圖。


註:義德曾獲政府委任為訂例局議員、諮議局議員、太平紳士及港大校董。





九龍塘花園城市不同類型房屋的平面圖及側面圖。

九龍塘花園城市原有四種主要的標準平面房型。其中最受歡迎的是一種兩層住宅,地下為客廳、飯廳、廚房、傭人房,樓上則是一大兩小睡房。每幢住宅均裝備現代化設備,包括電燈和抽水馬桶。


為營造想像中的英國鄉村,區內所有道路都以英國的郡命名,例如舒梨道(Surrey)、雅息士道(Essex)、羅福道(Norfolk)、律倫街(Rutland)以及歌和老街(Cornwall)。當時不少華商及西人都喜歡義德提出的概念,購入花園別墅的樓花。

從沙福道交界向北望向根德道(Kent Road)(2011年拍攝)

從森麻實道交界向西北望向根德道(Kent Road)根德道是九龍塘其中一處有時租酒店的地方。(2011年拍攝)

少數仍然保持原貌的根德道27號一幢住宅房屋。(2011年拍攝)


從歌和老街交界向東南望向根德道。(2011年拍攝)

 從根德道交界向東望向沙福道 (Suffolk Road)(2011年拍攝)

從窩打老道交界向西望向沙福道 (Suffolk Road)(2011年拍攝)

 從根德道交界向東望向森麻實道 (Somerset Road)(2011年拍攝)

從窩打老道交界向西望向森麻實道 (Somerset Road)(2011年拍攝)

從歌和老街交界向東南望向德雲道 (Devon Road)(2011年拍攝)

從多實街交界向東南望向德雲道 (Devon Road)(2011年拍攝)

從德雲道交界向東南偏東望向多實街(Dorset Crescent)(2011年拍攝)

 仍然保持原貌的多實街4號一幢住宅房屋。(2011年拍攝)

從多實街5號對出向西北望向多實街(Dorset Crescent)(2011年拍攝)



 不再是住宅原貌的多實街12號中國神學研究院。(2011年拍攝)

從窩打老道交界向西望向多實街(Dorset Crescent)(2011年拍攝)

從根德道交界向西望向歌和老街(Cornwall Crescent)(2011年拍攝)

從根德道交界向東望向歌和老街(Cornwall Crescent)(2011年拍攝)

很少人知道歌和老街1A號是解放軍高級軍官宿舍,亦即是軍事禁區。(2011年拍攝)

歌和老街1A號是解放軍高級軍官宿舍的軍事範圍界石(D.L. 8)(2011年拍攝)

從畢架山峰(Mount Beacon)對出向東望向歌和老街。(2011年拍攝)

從畢架山峰(Mount Beacon)對出向西望向歌和老街。(2011年拍攝)

從達康路交界對出向東望向歌和老街。(2011年拍攝)

歌和老街的香港城市大學學生宿舍。(2011年拍攝)

歌和老街2號的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聖殿。(2011年拍攝)



從多福道交界向東望向羅福道(Norfolk Road)(2011年拍攝)

從根德道及沙福道交界向南望向多福道(To Fuk Road)。它是少數不是以英國地方名命名的花園城市街道。(2011年拍攝)

多福道及添福道一帶土地早在1930年代的遊樂場報告已有打算預留作休憩/康樂用途。因此在今天成為政府辦公室及學校用途,原全不是私人住宅用途。

從羅福道交界向東南偏南望向多福道(To Fuk Road) (2011年拍攝)

從多福道迥旋處向西北偏北望向多福道。 (2011年拍攝)


從多福道及律倫街交界向東望向約道(York Road) (2011年拍攝)


從沙福道交界向南面望向添福道(Tim Fuk Road)。(2011年拍攝)


沙福道與添福道交界的教育局九龍塘教育服務中心。(2011年拍攝)


從添福道望向嘉諾撒聖家學校(九龍塘)(2011年拍攝)


從添福道望向耀中國際學校。(2011年拍攝)



從窩打老道望向添福道及羅福道交界的香港澳洲國際學校。(2011年拍攝)



從多福道及約道交界向南望向律倫街(Rutland Quadrant)(2011年拍攝)

 律倫街的九龍塘童軍區總部。(2011年拍攝)

從律倫街交界向南望向金巴倫道(Cumberland Road)。相中左方可見在九龍塘無處不在的時租酒店。(2011年拍攝)

金巴倫道22-23號的「原祖」花園城市住宅房屋。(2011年拍攝)

金巴倫道18號的「原祖」花園城市住宅房屋。成為幼稚園一部份。(2011年拍攝)


金巴倫道14號的「原祖」花園城市住宅房屋。外牆掃上鮮艷顏色,成為幼稚園一部份。(2011年拍攝)

金巴倫道25號的佛教感恩堂。(2011年拍攝)

金巴倫道53號的慈德善社。(2011年拍攝)


金巴倫道53號的慈德善社的紀念牌匾。(2011年拍攝)
金巴倫道47號亦曾經是新界鄉議局會址。現在已遷往沙田的新大樓。(2011年拍攝)

從雅息士道交界向北望向金巴倫道(Cumberland Road)。又可以找到九龍塘無處不在的時租酒店。(2011年拍攝)

從雅息士道交界向北望向施他佛道(Stafford Road) (2011年拍攝)

從金巴倫道交界向東北望向雅息士道 (Essex Road) (2011年拍攝)



從窩打老道交界向西望向雅息士道。 (2011年拍攝)


窩打老道與雅息士道交界的九龍真光中學附屬小學。(2011年拍攝)

從舒梨道交界向東南望向雅息士道。(2011年拍攝)

雅息士道休憩花園。(2011年拍攝)

從窩打老道交界向西望向雅息士道。(2011年拍攝)



窩打老道介乎雅息士道兩個入口之間的九龍塘會。(2011年拍攝)

註:該會的前身花園城巿俱樂部,原是設立於租自九龍塘金巴倫道一幢屋宇的樓下。目的純粹為該區居民提供一個在公餘時候可以吃喝閒談,或麻雀耍樂的交際場所。由於參加者與日俱增,小的會址已經不敷應用。於是會員們遂發起自建會址並註冊為正式會所


港督貝璐爵士批准會方申請。新會所遂於窩打老道119號正式啟用。除了為會員提供一個優雅的交際場所外,會方更以保障九龍塘區住戶的利益為己任。當時會方的管理階層是由以黃茂林為首的七人委員會組成。當時會員人數不及一佰,而每年會費是區區拾圓。為籌募興建會所經費,會方決定舉貸四萬元,並發行付年息的債券。1935年,現時的窩打老道會址開始使用。當時會址只是一所單層建築物,內部設施有羽毛球場、桌球室、網球場、草地滾球場和酒吧。舊會所於1970年拆卸,而新會所亦於翌年在原址落成,並正式由原來之花園城巿俱樂部易名為九龍塘會。(資料來源:九龍塘會網址)

從雅息士道交界向西望向舒梨道(Surrey Road)(2011年拍攝)

從窩打老道交界向西望向林肯道(Lincoln Road)(2011年拍攝)

但本來一片好景的大計,卻因為三年後的省港大罷工而面臨清盤危機,義德亦在同年病逝,部分業主及股東請求當時最富有的何東協助,由何東協助組織成「九龍塘花園會所」,繼而完成餘下的工程,別墅最終於1929年相繼落成。由於感謝何東協助的功勞,將原本全以英國郡為名的街道選取一條命名何東道。



雖然如此,政府亦以義德為歌和老街以北一條山路命名,稱為義德道(Ede Road)


昔日九龍塘只是一個小地方村落,原址位於今警察體育會球場至大坑東遊樂場一帶,當時該處有一個小池塘,九龍塘因而得名。因著興建九龍塘花園城市,九龍塘的位置才向東方及東北方擴展,甚至界限街以北的一段窩打老道以東亦稱為九龍塘。在劍橋道仍然有一座九龍仔業主會的會所。可見九龍城以西的九龍仔範圍因著興建住宅而縮減了不少。



戰後,九龍塘鄰近地區,包括歌和老街以北及窩打老道以東都重建為高層住宅大廈。直至七十年代地鐵和鐵路的開通,九龍塘成為一個主要的交通樞紐。很多原來的居民逐漸搬離,原有的住宅很多也用作幼稚園、小學、時鐘酒店及其他商業用途。

雖然如此,九龍塘仍被劃為低密度住宅區,使其未有像香港其他地區進一步發展。很多舊住宅被重建甚至拆卸,但一部份仍留存下來,保持其原有的設計。這些保留的部份提醒著人們九龍塘花園城市作為香港二十世紀早期現代主義建築和城市規劃實例的重要意義。


這些英式小屋為數不多,想欣賞就要快手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