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日 星期四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渣甸山



渣甸山(Jardine’s Lookout,政府公文早年又稱Jardine’s Lookout Hill)土名爛泥山,由於19世紀渣怡和行在此處設立瞭望台指揮其商船出入維多利亞港,因此命名為Jardine's Lookout (渣甸瞭望台),中文則稱為渣甸山。渣甸山由於景色優越,故一直是香港的豪宅區之一,有東半山之稱號,地產買賣來說,一般渣甸山住宅會被歸納為大坑的一部份。

 

1940年代渣甸山大坑道、發展中的宏豐臺及山下的大坑

1946年渣甸山的梯田。山下中央是馬場。
從宣道會北角堂
200012月的刊物得知,五年代,渣甸山是個開始建築的大地盤,住了許多客家勞工。當年建築都是就地取材,開石礦,山石被爆開後,大塊的開成石磚用以砌牆,不成形或較小的,工人用手鎚鎚碎成為「石屎」。這些工人整天坐在石堆中,鎚到腰酸背痛,收入無幾。
 

為了接觸這群勞工,宣道會北角堂第一位堂主任梁得人牧師與建道同窗簡國慶先生也在渣甸山搭起木屋來住。屋的一面就以山為牆壁,另外三面圍起木板,屋頂則用厚厚的臘青紙蓋成,屋前有個水泉,兩位王老五就這樣過著風涼水冷、家徒四壁的生活。

 

「我們經常從銅鑼灣步行到大潭篤,走遍每一間木屋,探訪佈道。神給我們很多機會。」梁牧師回憶說。「到今天我仍覺得自己的性情比較適合與貧苦大眾交往。」

1960年代的渣甸山及木屋區

渣甸山是不少富豪的住所。201157星島日報報導,有「渣甸山大地主」之稱的華置主席劉鑾雄,購入區內高士美道5號獨立屋,華置發言人回應星島日報查詢稱,該物業作私人用途,不能透露價錢,暫時並沒有考慮合併毗鄰的物業重建。渣甸山高士美道5號獨立屋近期創出新高價成交,地盤面積一萬三千二百八十三方呎,可建樓面約七千九百七十方呎,另擁逾一萬方呎私家庭園,每方呎樓面地價高達約五萬三千九百五十二元,創渣甸山屋地樓面地價新高,市場消息指,該大屋作價四億三千萬元。

 

劉鑾雄於高峰期時曾於渣甸山持有7座大屋,令他被稱為「渣甸山大地主」,現時仍持有的大屋包括白建時道12號,以及毗鄰上述新購入的高士美道23號等,其中高士美道23號早於1990年以二千五百萬元購入,地盤面積約二萬方呎。


渣甸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香港保衛戰時,是英軍和加拿大軍抵抗日軍登陸港島南下的戰場。相中是位於黃泥涌徑其中一個機關槍堡遺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