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銳意保育中環,除了政府物業,聖公會亦計劃重建位於中環的建築群,保留4幢歷史建築、興建11至13層高的綜合社區大樓和神職人員宿舍,發展局初步容許聖公會把部分樓面轉移至畢拉山地皮,以減低中環密度,成為首個轉移地積比的文物保育項目。
位於下亞厘道一帶的聖公會建築群約有10幢建築物,其中具161年歷史的會督府、聖保羅堂、前教堂禮賓樓及舊基恩小學分別已經或擬評為一級或三級歷史建築,聖公會計劃全部保留,並清拆其他建築,以興建11至13層高的綜合社區大樓和神職人員宿舍,除了提供社區和醫療服務,亦會設有蓋廣場作社企、集會、展覽等用途。
會督府
會督府建於1884年,屬英國都鐸復興式建築,為戰後位於般含道聖保羅書院的舊址。現為聖公會香港教省辨事處。
聖保羅堂
聖公會明華神學院
莫慶堯醫生,生於1923年,是太古首位買辦莫仕揚的曾孫。莫醫生於1939年在香港大學醫學院就讀,獲頒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獎學金。然而由於太平洋戰事爆發,令莫的學業受阻。1947年,莫醫生獲港大頒發戰時學位 - 內外全科醫學士,又獲香港防衛章及輔助醫療服務章,以嘉許他在戰爭期間的貢獻。 莫醫生其後負笈英國繼續進修醫科課程,回港後,在政府醫務衛生署擔任署任專科醫生。1953年作私人執業,1993年退休。
由1951-52年起,莫醫生擔任港大醫學院名譽內科講師,又曾出任港大校友會副主席及主席,並於2007年成立莫慶堯基 金 教授席 (胸肺內科)及 2008年成立「莫慶堯傑出客座教授席」。 莫醫生是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以及香港內科醫學院創院院士和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內科)。
2009年香港大學謹頒授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予莫慶堯醫生,以表揚他在香港醫學及學術界的貢獻。
另外一提男高音 莫華倫 先生及 陸恭惠 女士是莫氏家族後人。
神學院入口
神學院平面圖
神學院內的聖士堤反小聖堂 (來源:聖公會明華神學院)
聖保羅堂入口
今年是聖保羅堂100周年堂慶。1909年,三位華人即林護,黃茂林,李維楨 諸 先生及史超域牧師等,商議在中環組織堂會及禮拜堂。先借得會督府之小禮拜堂舉行主日崇拜。三月後由於人數大增,請霍靜山牧師為工作上之牧師,並與聖保羅書院合作興建一座樓宇,上層為禮拜堂,下層為書院課室。兩年後,1911年10月28日舉行新堂開幕典禮。1934年得到何明華會督幫助,港府再給地2千3百尺,聖堂加長四十尺,並加建閣樓及牧師住宅。
第二次世界大戰香港淪陷,聖堂變為憲兵講習所。信徒改在伍廷芳堂聚集,曹思晃牧師被列入憲兵部黑名單,離港赴桂林。直至香港重光後再返回香港服務。
聖公會原計劃興建的大樓高達17至18層,發展局計劃批准把部分重建樓面轉移至畢拉山地皮,作幼稚園和神職人員宿舍等,令下亞厘畢道新建樓宇高度減少5層,「要保留4幢歷史建築,便需在其他建築加建樓面,聖公會在中環的地皮又無(發展)限制,若是私人發展商,已無限量『起盡』,但聖公會不是牟利機構,又有實際需要,所以可考慮轉移新建樓面,令中環密度不會太高」,發展局長林鄭月娥指出,畢拉山地皮屬聖公會擁有,不涉及計算地價的問題。
日後發展,建築群將出現一些新建築物。
聖保羅堂都幾靚喎
回覆刪除在藝穗會上面?
[版主回覆02/21/2011 23:32:00]是, 隔一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