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5日 星期日

遊走西九文化區


今天放假去了西九文化區。文化區的建設工程,於 2013 年底開始進行。西面地段及苗圃公園現已對公眾開放,各樣文化藝術活動和節目,正在這裡舉行。


西九文化區內開設了寵物區,讓寵物可於寵物區內隨意走動

 
「悠遊西九」單車服務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推行的單車共享計劃,以配合將來在西九文化區公園內興建單車徑供訪客作康樂消閒之用,並鼓勵訪客利用單車作為未來文化區內具持續發展意義的代步模式。訪客不但能沿着海旁踏單車,輕鬆愜意地享受維多利亞港的迷人景致,更能輕易到達海旁陸續落成的文化設施、咖啡廳、餐館及商店。

 
霧霾的一天,海濱看不清維港及港島。

 
小食亭。


苗圃公園是一個人人共享的公共空間—公眾可以在綠草如茵的環境下輕鬆寫意地進行各種休閒活動,隨意在公園散步,

或騎著單車漫遊海濱長廊;更可以在草地上與寵物玩耍,與家人好友野餐聚會,體驗數年後將落成的西九公園。

 
另一邊工程在進行中。


M+是一所位於西九文化區的視覺文化博物館,重點展出2021世紀的藝術、設計與建築和影像。暫時為地盡其用及有效展示所收集的物品,興建了M+展亭,舉辦M+首個設計展覽「形流意動:M+設計藏品」,將探索影響及擴闊設計解讀的多個觀念和論述框架。門外那小巴是免費穿梭巴士連接港鐵九龍站。

 
這個具突破性的展覽將展現二戰後至今設計在哲學和實踐上的變遷,重點展出藏品包括二十世紀中期的日本傢具、戰後香港工業發展全盛時期的工業製品、當今常見的航拍飛行器、複製品,以至數碼科技和開放源碼的實踐等。M+設計藏品的涵蓋範圍及規模均屬亞洲地區之首,亦是M+館藏的主幹;是次展覽將展出箇中精粹,勾勒出其建構中的館藏輪廓。

2201725日已經是最後一天。介紹一下部內裡的展品(文字介取自M+身網頁)

 

日本戰後產品。當然少不了電飯煲。


龜倉雄策於職業生涯早期就深受俄國構成主義和包浩斯風格的影響,在日本設計專業化和國際化的發展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無論是與尼康等商業公司的合作,還是參與標誌着日本重歸世界舞台的大型活動之設計工作,如一九六四年的東京奧運會和一九七零年的大阪世博會,他均以大膽的圖形語彙從視覺角度展現了日本的戰後復興。

 
獨立後的印度產品。


 
 
 

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產品。



 
除了玩具和塑膠花,香港的塑膠工業亦生產種類豐富的家居用品,充分發揮這種物料可塑度高、價格合理和易於保持衛生的特質。這些塑膠品由模仿紙張、水晶、浮雕玻璃、陶瓷和金屬,以至太空時代風格的燈罩,設計均以平放運輸和方便組合為原則,為日益擴大中產市場帶來廉宜和耐用的另類選擇。

 
霓虹招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數十年間,在香港日益盛行。霓虹招牌由人手屈曲並注滿氣體的玻璃管製成,混合了改變香港城市景觀和視覺文化的工藝、工業和設計。草圖呈現霓虹招牌的設計過程,包括用於調校計圖至實物比例而編繪的方格線。


西瓜波被傳為工程師出身的企業家蔣震所設計。他成功研發的雙色吹塑成型工序,產生出這塑膠球上至今為人熟悉的紋案。有說蔣震乃受長江及其支流嘉陵江交匯處,水色在壓力沖擊下依然保持分明的原理所啟發。

 


丙烯酸樹脂、塑膠、環氧樹脂塗層鋁件,株式會社Ishimaru製造。

 


搪瓷鋼件、鍍銅鋼、坐墊

 


日本倉俁史朗的有色亞加力、塗裝金屬燈。

 
設計組合Front製作的《立體草繪》系列,是利用數碼化設計與製造的出眾之作;Front首先在一個三維動態捕捉片場,以一支電子「筆」繪畫家具草圖,然後以三維快速成型技術處理收集到的數據,利用紫外光逐層硬化液態塑膠,將家具的形態化為實體。

 

Climatology_Respired Wooden Skin》的靈感來源是一種名為「鱗葉卷柏」(Selaginella Lepidophylla)的沙漠植物,在極端乾燥的環境中會枯萎,遇水則復活。作品由薄木片配以熱敏感的表面和因溫度變色的塗層壓製而成,其精巧的外形會在溫度、濕度及光照條件的變化下卷曲、伸縮及發光。

 
成立的品物流型製作的「蝶」椅。

 


Julie Progin Jesse Mc Lin 的「碎片」花瓶,「碎片」原型及「碎片」模具。

 


《韓式構圖》(牆上)重新探討一種透過縫合用剩的碎布而構成抽象圖案的韓國拼布工藝 ──「jogakbo」。拼布的幾何構圖被轉化成現今韓國普遍的現代高層住宅單位的平面圖。作品運用韓國傳統「五方色」拼砌出具象徵意義的構圖,例如睡房用傳統上代表更新和重生的藍色,從而使「現代」家庭空間和「韓式」家居的觀念互相調和。

 
李鼐含的作品《我是一座紀念碑──CCTV 衣櫃》借用了中國中央電視台北京總部大樓的標誌性外形。大樓由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的Rem Koolhaas Ole Scheeren設計。李鼐含以木料製成的奢華衣櫃,巧妙地探討權力與規模的相互關係。就如CCTV大樓的環狀結構暗示二十四小時不休的新聞周期,衣櫃的設計亦讓用家每日配搭穿着時,圍繞作品走一圈。

 


在景德鎮,工匠通常以批量式、高度標準化的方式仿製古董花瓶。郝振瀚透過作品《模仿 · 模仿──古董市場》,介入其製造過程。郝振瀚首先把一片的陶瓷碎片交給一位陶藝師,讓他以此「完成」一個新花瓶。然後邀請瓷畫家以於本地古董市場找到的各類物件為靈感,創作超越他們瓷畫訓練的裝飾圖案和構圖。作品最終是對工藝製作中涉及的著作權、主體性及模仿等議題作多面向的探究。

 
75瓦特》為藝術家兼設計師Revital CohenTuur van Balen與編舞家Alexander Whitley共同合作的成果。作品實為毫無功能的「產品」,只是以一套「舞步」去突顯生產過程中所牽涉到的動作。經特別訓練後,一群廣東省中山市的裝配線工人據Whitley的編舞來「表演」其生產過程,藉此反思大量生產,以及以效率為名的科學管理如何令人體更為機械化。



 
一些由內地生產的產品。

 
SONY 的機械狗,為機械人發展的先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