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3日 星期一

初遊上水古洞北(三)


沿河上鄉路一直北行,至河上鄉排峰路交界轉入河上鄉排峰路直上,便可到達河上鄉。
 

 
河上鄉排峰路的牌樓及涼亭。


河上鄉位於新界北區上水之西,鄰近塱原濕地、雙魚河及古洞北,屬於上水鄉事委員會範圍。該村由侯姓族人於北宋末年興建,其後其族人更發展為新界五大氏族之一,該村至今仍有人居住。


河上鄉排峰路步行約10分鐘的右方有一青磚牆建築-仙慧庵(Sin Wai Nunnery)。它是兩進式建築,有左廂房及右廂房。據仙慧庵正門上的牌匾所記,該廟建於1919年或之前。據說仙慧庵是由鄧專好建成。庵內敬奉觀音、釋迦牟尼佛、地藏菩薩及韋馱。除了供奉神靈外,仙慧庵昔日亦收養貧家女孩。2010831日確定為三級歷史建築物。當時路過只拍攝其屋背面。
 
 
村中的洪聖古廟及排峰古廟。


 
洪聖古廟建造時日失記。








廟經過修葺,在廟內的牆上加設廟的歷史、廟內文物及洪聖大王的來由。


 
廟內供奉洪聖大王(中)、兩廣總督周有德大老爺(右)及廣東巡撫王來任大老爺(左),兩位官員正是力催廢除清初頒佈遷界法令的重要功臣。

 
洪聖廟內的土地公。

這些似是昔日廟內供奉的神像,有多沙是你認識呢?

乘載洪聖爺像的座椅。

是四面佛嗎?

何許神明?

鐘與鼓。

兩間廟之間的九龍圖及牆頂的陶瓷公仔。




兩廟之間兩人側牆上的故事晝。

河上鄉原有的排峰古廟,建於排峰嶺,後因香港政府徵收土地,興建英軍軍營(現為羅湖監獄),被迫遷往洪聖古廟左側,於1937年重建,同年開光。

 

 
 
 
 
 

排峰古廟內的兩則牆壁,在修葺後飾有十八羅漢圖。




廟內供奉觀音娘娘。

洪聖爺誕(農曆二月十三日)日是紀念洪聖大王的節日。洪聖爺誕到新界上水、有逾800年歷史的河上鄉去,最能體驗香港的道地鄉村節慶文化。洪聖誕慶典當日,河上鄉將有飄色巡遊匯演、大型盆菜宴、粵劇以及搶花炮儀式。現正搭建戲棚。


 
河上鄉內的居石侯公祠。它是一座傳統祠堂,為新界上水河上鄉的地標建築,始建於明朝末年,據侯氏族譜所載,該祠為侯族十七世祖侯居石所建。從懸於正門的牌匾年份推斷,居石侯公祠曾於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進行修繕。於20161028日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居石侯公祠主要用作河上鄉村民祭祖及舉行傳統儀式,也會供村民日常聚會議事。居石侯公祠正面的鼓台與門框均以紅砂岩建造,紅砂岩是傳統用於重要建築物的貴重材料。





 
祠堂的屋脊飾有精緻的灰塑裝飾,建築物內外的駝峰、檐板及繫樑所雕刻的吉祥圖案及民間故事,也極為細緻華美。





 
居石侯公祠屬於三進兩院式的設計,分為前進、中進、後進、前院及後院五部份。中進位置擺放了供奉歷代祖先的神龕,而前院的兩旁各有一個廂房,其中右廂房是一個廚房。後進位置是兩層樓房,於香港日治時期前曾作學校用途,上層用作課室,下層則是老師的寢室。戰後約1953年,村民在祠堂附近另立「河溪學校」,全盛時期有學生四百多人,為上水區最早的政府津貼小學,可惜河溪學校亦難逃時代變遷的命運,終於在1990年代關閉。


 
對遊客來說河上鄉馳名的一樣食物是豆腐花。這是其中一間本地遊旅行社行程會到的豆品廠。遊客可堂食豆腐花、豆漿或講買黃豆類製品。

 
對面是向遊客兜售食品的美味棧。

居石侯公祠前小士多與河上鄉廢校(即美味棧)之間通道北行,轉入濕地魚塘地帶,片刻眼前一亮,路左有兩排新丁屋(三層高鄉村屋),這正是松園新村/河上鄉新村,侯氏從河上鄉分居地。想當年這松園新村排屋全為傳統青磚屋,建築風格一致,典型嶺南鄉村古建築。遊人亦可從河上鄉路向北走前往。

 
松園新村碉樓。

 
繼續在河上鄉路前進,山巔一帶都是河上鄉侯氏的風水地,可遠眺羅湖、河上鄉上水、粉嶺及對面的深圳內地。


這是新修葺作為紀念全體侯氏先人的墓碑地。

 



有一些是先人土葬墓地。



有一些墓地則相信剛起骨並安排放入金塔。


另外一些則是金塔墓地。


在這群侯氏墓碑旁是羅湖馬術會。就其網頁及現場所見,學員多是外藉人士。


馬術會在毗鄰松園新村亦有一個騎馬訓練場。

偶然在河上鄉路會看見馬術會的人騎著馬在踱步。

 


松園新村村尾公廁外是昔日的英軍軍營、今天的羅湖懲教所。門外有一51K專線小巴總站,經河上鄉及古洞返回上水廣場。

羅湖懲教所旁繼續向北走仍是河上鄉路。沿路只是一些村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