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除了一些以名人姓名命名的道路,亦有一些地名/大廈以名人來命名。
位於屯門的「頌皇台」是來自屯門鄉紳、前屯門鄉事委員會主席、前鄉議局主席、立法會議員劉皇發。1977年政府收回井頭下村興建居屋景峰花園,他為當中的非原居民向政府爭取一塊在嶺南大學後面的山地,安排這批村民在該處自建居所,並替村民建路上山,所以村民將該地命名為「頌皇台」。
劉皇發原是屯門龍鼓灘農家窮小子,父母以養豬種菜為生,少年劉皇發的老師, 是律師簡松年爸爸簡幹文,後被殖民地政府一手扶植起來,成為新界土皇帝。在 靈山中學修畢初中程度後,幫父母耕田,割了禾就擔去坐船,到西環薄扶林牛奶 公司牛場賣。他亦曾任職九廣鐵路,替路軌枕木上漆。其後劉父投得街渡經營,劉家生計逐漸改善。
劉皇發遂於元朗合益街開設雜貨鋪。但真正扭轉他一生的,就是當上龍鼓灘村代表之後。當時任屯門鄉事委員會主席,被譽為第一代新界王的陳日新,已欽點他上位。1966年,劉被選為屯門鄉事委員會副主席,在陳日新之下。同年政府宣佈發展屯門為星城市,在屯門 大興土木,同時在龍鼓灘興建發電廠。在龍鼓灘背後,是花香爐山谷,約於60年代尾,劉皇發成功游說村民,把該地皮出售予政府,作為英兵操炮區。令劉皇發得到殖民地政府信任。
到70年代初,中電在龍鼓灘興建發電廠,涉及族中人土地,劉皇發大力支持中電,擔當談判代表,向村民收地賠償之餘,自己亦密密收集地皮,等政府向他以較高價錢收購,由此展開他的農地買賣生意。
現時屯門的景峰花園居屋,1977年原本由井頭下村居民所住,部分村民由於屬 非原居民,政府並無為他們安排村屋移居,劉皇發為他們向當時理民官吳國泰,爭取一塊在嶺南大學後面的山地,安排這批村民在該處自建居所,還自掏六萬元,替村民建路上山,村民為感激劉皇發,而把該地命名為「頌皇台」。 由於劉皇發在屯門發展為一個新市鎮過程中,擔當村民與政府溝通渠道,在屯門深受村民敬重。
劉皇發更為長實賣命,最初源於龍鼓灘的青洲英坭廠。1978年青山發電廠投產 後,燒剩的煤灰可作為英坭原材料,李嘉誠於是透過劉皇發在村內做游說工作, 減少村民對興建青洲英坭廠的反對聲音,廠房順利在1983年建成。其後由長實 投地興建的屯門雅都花園,在1987年開售,把商場及停車場兩部分,交由劉皇發代售。劉皇發亦購入商場地下大部分單位,他把公司永同益的總部,也搬入該 處,同時在該商場經營屯門皇宮酒樓。他替長實收地下了少功夫,所以長實在 1992年明益劉皇發,讓他與珠光集團內部認購全幢賞湖居單位。
1981年劉皇發獲英女皇頒授MBE勳銜。1985年透 過區域市政局選舉,成為 立
法局議員。1990年獲頒授OBE勳銜。1993年獲委為全國政協委員。 1997年出任臨時區域市政局主席。1998年獲特區政府頒授金紫荊星章。
屯門鄉事會路曾有一座「天生樓」的唐樓,是劉皇發以其父劉天生先生命名。另外,屯門大興邨亦有一間佛教劉天生學校,是劉皇發捐款二十萬元予香港佛教聯合會而以其父命名。
位於荃灣老圍DD451 LOT1363的傳耀臺,1985年落城,以鄉紳何傳耀命名。荃灣眾安街亦有一座由他發展1977年落城的唐樓「傳耀樓」。
何傳耀先生由1954-1960任荃灣鄉事委員會主席。1959年6月15日,荃灣商會理事長葉德範先生在當日會議上倡議興建地區醫院,以應需求。之後他聯絡地區的紳商人士周坤成先生、許添先生、邱子田先生及何傳耀先生等,開始了籌備工作。1962年初,荃灣商會成立「興建『仁濟醫院』籌備委員會」。終在1968年成立仁濟醫院。何傳耀在1960-1967年任香港童軍荃灣區會長。
荃灣有名的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小學及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中學是以他命名。1945年,傳耀先生為荃灣公立學校(現為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小學)校監,他發起籌建小學新校舍於芙蓉山麓。1959年,位於荃錦公路口的兩層高小學新校舍落成。
1959年何傳耀太平紳士任荃灣公立學校(現為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小學)校監,籌建小學新校舍。在荃錦公路籌建小學新校舍時,一併進行籌建中學計劃。當時募得的建校經費,遠追不上飛漲的建築費。1970年何傳耀太平紳士哲嗣何子平先生接任校監兼籌建會主席之職,繼續募捐,各界善長慷慨捐輸。1974年何子平先生為達成其先父遺志,徵得其家慈同意,以何氏宗族名義捐款十五萬元,終能籌足擴建中學的建築費,經建校委員會議決通過,把中學命名為「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中學」。惟當時適逢香港經濟衰退,政府暫緩發展中學計劃。3月經濟復甦後,政府始再允撥款,於原來的荃灣公立學校校舍上加建兩層,於1977年9月開課。但本校開辦之初,在荃錦公路加建的校舍未能及時竣工,需借用荔景邨樂善堂劉世仁學校上課。1978年5月新校舍竣工,本校搬回荃錦公路校舍上課。因興建地下鐵路荃灣支線車廠,在石圍角邨重配一座標準中學校舍予該校。1980年8月,遷回荃灣石圍角邨中學校舍上課。12月18日荃灣石圍角邨中學校舍揭幕啓用。
流芳園位於老圍顯達路9號,建於1984年。
人稱「流芳叔」的陳流芳BBS太平紳士是前荃灣區議會主席、1980-1999年任荃灣鄉事委員會主席,曾獲銅紫荊星章及英女皇頒發榮譽獎章。他是荃灣三棟屋村的新界原居民,陳家第八代傳人。他在2014年去世。
他早年不信基督教,但長子從英國學成歸來,竟信了耶穌,非但不肯作他宗教事務的接班人,還叫家人一一信主,把他氣得七竅生煙。
他發現兒女們信主後,反而對他更加關心孝順,堅毅地持守信仰。他也聽到許多生命改變的故事。他終於在2000年時受洗成為基督教教徒,自始積極向新界鄉村原居民傳揚福音,也不時應教會機構邀請分享見證。
德範樓
德範樓位於荃灣德華街,以葉德範先生命名。
它位於元朗十八鄉大棠路於 1961年落成,由十八鄉鄉事會主席周自重及鄉紳林榮合辦興建,該村正是以元朗理民府長官符禮修命名,紀念符禮修對元朗鄉作出貢獻,官紳合作,同年元朗七區鄉會首長(鄧乃文、黃金業、陳日新、鄧棠鏡、趙聿修、鄧佩瓊、文桂枝、蔡創業等人)於青山鹿苑酒家歡宴符禮修及其下屬職員,向符禮修所施鄉政及協助致謝。
禮修村住宅屬於平房屋類,由古道誠及鄉紳李南新等募捐而建,建築商是古道誠之誠興建築公司(註)。村內昔日設有有警方設置警崗、有衛生局清理村落,同時有水管接駁供水、當時禮修村被視為元朗區內之模範新村。禮修村每幢單位兩層高,下層是客廳廚房,上層為臥室,落成初期禮修村的售價只需數千元。符禮修(又稱符理沙) (Norman Fraser),曾經在警察服務卅年,於 1947-1954年在新界任高級警司,其後任警務處偵緝處長,符禮修於1958年退休,其後政府被委任為官學生,以三年合約被奉派往新界服務,職務為元朗理民官。符禮修上任前(1959年)元朗七區眾紳商名流歡宴符氏。
除了元朗禮修村,屯門井頭有一條符禮修路,皆以符禮修命名。當年元朗天后誕會景巡遊中鮮魚行銀龍就是由符禮於1961年點睛,而元朗體育會第一屆(1961-1962)會長便是由符禮修擔任。
註:誠興建築公司於上世紀70年代在元朗區內興建大量新型西式唐樓住宅及商業樓宇,包括安定樓、定樂樓、鴻福樓、鴻運樓、福星樓、保輝樓、保安樓、金華樓、金寶樓、金輪樓等,錦田錦廬、屏山鄧乃文之華弟、藍地清涼法苑、八鄉之和合法苑、凌雲寺之門樓亭台,李祥和腐竹廠門樓及妙法寺大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