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日 星期日

邊城回憶之旅(1):禁區中英街

一般人是難以取得通行文件進入中英街禁區。因著香港建築中心舉辦「邊城回憶」參觀活動,所我便有幸與家人一遊中英街。

中英街(Chung Ying Street)位處沙頭角,由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深圳市共管,為陸上邊界一部分。街上中央豎立了界石,標明香港與中國大陸的分界。

由於中英街位於香港邊境禁區,若要進入,中國內地居民需要申請邊境特別管理區通行證,香港居民則需要向香港警務處申請邊境禁區通行證(禁區紙)。

從香港方向
從香港方向進入中英街須向香港警務處申請附有準許進入中英街批註的邊境禁區通行證。因中英街通行證只發予探望居住於中英街的居民、需與中英街社區保持傳統聯繫、有需要進入中英街的沙頭角居民或因工作需要進入中英街的人士和中英街居民,且須當地居民或有關公司機構擔保,因此從香港方向進入中英街非常困難。

從深圳方向
因中英街屬於邊境管理區,因此進入中英街需辦理由廣東省公安廳簽發的邊境特別管理區通行證。

201291日起,非深圳戶籍居民享有和深圳戶籍居民同等待遇,即只要持有合法中國身份證的人士,並且非公務員、事業單位負責人、財務和保密等需要備案人員,即可直接持身份證位於沙頭角深沙路的廣東邊防辦證中心辦理通行證,收費也劃一為10元人民幣,辦證後即可自行過關。這項改變在實施之日初並不為大眾所知,直至20132月南方都市報等南方報業旗下媒體報道才廣為熟知。邊防部門要求,深圳居民至少每隔7日才可申請通行證,非深圳居民需至少每隔30日才可申請通行證。


而在此之前,所有中國內地籍居民要辦理此通行證,需按照居民身份進入中英街有三種方式:

持深圳戶口的居民,可以直接去位於沙頭角深沙路的廣東邊防辦證中心辦理邊防證自行出入關口;

非深圳戶口居民如有在廣東邊防辦證中心己備案單位接待的,可持接待單位證明申辦邊防證,由接待單位組織進出;

其他非深圳戶口居民則統一去廣東邊防辦證中心對面的深圳沙頭角旅遊有限公司參團集體進入,出中英街則自行持證出關。需要注意的是,深圳戶口居民辦證僅需10元,非深圳居民參團則需50元(其中40元為旅行社收取之費用),而邊防證在出關時回收。








































中英街歷史博物館位於沙頭角邊境管理區環城路9號,原名為中英街歷史紀念館,開始於1995年由鎮內文化站幾間辦公室舉辦的「中英街的故事」展覽,後鹽田區政府投資在此興建博物館,於199951日開辦。早期收費為10港元,後來為了配合中央政府,希望在北京奧運前提升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政策,更改為免費。以下為各層的分佈。

1層為迎賓大廳,外設觀海平台;23層為中英街歷史陳列廳,其中3層有影視廳;4層為臨時展廳;5層是博物館辦公室;頂層是觀景台,可從此觀看到大鵬灣及香港新界的民居。


1898年英國與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1899316日在這裏開始勘界,至18日結束。勘界時以潮漲時沙頭角河的最高水位作為兩地的分界線。至1922年時仍是沙頭角河的入海口。不過,由於沙頭角一帶的河床比較淺,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已經完全乾涸。當時香港政府並未限制居民往返香港與中國,所以河床變成了一條天然的街道,商店都紛紛在河床兩岸設立,並改名中興街,別稱鸕鶿徑(又有稱為「鷺鶿徑」)。

1949年後,大陸實行社會主義,而作為香港宗主國的英國屬於實行資本主義,兩個陣營互相敵對。港深邊界的中英街與朝鮮半島的三八線、越南的一七線以及分隔開東柏林與西柏林的柏林圍牆,隨之而成為冷戰時期兩大敵對陣營對峙的最前線。

196778日,為六七暴動一部份的沙頭角槍戰發生,事件以61傷結束,死者包括5名香港警察和1名中國民兵,香港政府期後宣佈邊境全面封閉。

在中英街,華界方面為了將來盡快可把香港拼入大陸,致力展開多個大規模的發展項目,如位於中英街街道填海區的「碧海花園」、「海港花園」、「碧海園」、「海天園」、「東和海韻園」等。住宅小區的居民,絕大多數都是香港居民;英界方面則保持人中港區隔的原則,盡量把社區保持原狀,即使在主權移交之後,香港居民要前往中英街亦需要禁區紙。隨着新界其他新市鎮的發展,居民亦有自由搬出偏遠的禁區。

中英街界碑是位於中英街街上正中位置放置的八塊中英邊界界碑。194112月,日本侵佔香港,以阻礙交通為名拔除中英街37號界碑。抗戰勝利後,於19484月中英街雙方在沙頭角舉行隆重的重豎界碑典禮。英國方面改以在沙頭角邊界立20塊石碑作為邊界標誌,其中在沙頭角老鎮、中英街地帶有8塊界碑。

中英街界碑面對深圳一面刻有中文「光緒二十四年 中英地界 x號」字樣;面對香港一面刻有英文「ANGLO·CHINESE BOUNDARY 1898 No.x」。

目前在中英街上可以看到的界碑有:


第一號界碑:位於中英街歷史博物館附近、警世鐘後、江澤民題字石碑旁。目前完全處在深圳一方。

第二號界碑:位於一號界碑往北約100米,新界住宅小區圍墻外,因修路不慎導致與地面成20度角傾斜。目前完全處在深圳一方。

第三號界碑:位於進出香港新界的入口附近。

第四號界碑:位於中英街百年古榕樹下。

第五號界碑:位於中英街北段。

第六號界碑:位於中英街北段。

第七號界碑:位於中英街界碑的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公示大理石石碑附近,但由於修路已被填埋下半部分。而第八號界碑據南方網刊載的一則報道中顯示,界碑已「躺在進入中英街的聯檢橋下的小河中」





































中英街界石1號。背面是英文文字。因建中英街歷史牆,石界位置竟變成完全在內地範圍。在內地,甚麼事也會發生。

沙頭角海。


香港建築中心邀請了香港嶺南大學歷史系劉志鵬博士為團友講解中英街歷史。





































中英街警世鐘是鹽田區政府為紀念香港主權移交3周年而鑄造。2001126日舉行了掛鐘儀式,並且撞鐘三響。警世鐘鐘體高1.842米,重1.55噸,象徵著簽定南京條約的1842年和英國殖民統治香港的155年。鍾裙由八個梯形組成,象徵中英街上的八塊中英界碑。鐘腰由洋紫荊(香港市花)和勒杜鵑(深圳市花)組成的圖案,象徵深港文化。鐘身圖案「日出沙頭,月懸海角」則是沙頭角地名由來。鍾肩21朵蓮花座,象徵21世紀。牢由回首對視的兩個龍頭組成,則象徵著中華民族龍的精神。正面及背面分別鐫刻「中英街警世鐘」和「勿忘歷史,警鐘長鳴」幾個大字。鐘身上由深圳商報候軍先生撰寫的鐘名記敘了中英街割占、抗爭、變遷、發展和主權移交的100年來的歷史。自2002年起,每年318日,當局都會在警世鐘前敲鐘18響,以警示後人勿忘國恥。同時駐守中英街的廣東邊防六支隊沙頭角模範中隊的官兵都會參加。

邊防人員說:「不准拍照」。啊,東歐的美國大使館職員也是這樣說。



中英街禁區唯一的西式建築物。



中英街旁的內街已充滿了購買香港水貨的內地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英邊界真正的一街分治。原來那啡紅色中英街界石是假的。


從內地望向一河之隔,在香港新樓街一列房屋。

又一批買水貨的內地人。

向前走便是中英街香港檢查站,有禁區紙者可返回沙頭角、沙頭角邨等地。




































被忘記維修的界石2號。


由中英街界石3號位置開始,清楚地顯示左面是香港,右面是大陸管轄範圍。




































中英街界石3號。





 中英街中方範圍的麥當奴。

卓越化妝品也要在中方範圍設分店為同胞服務。



一批批完成購物的內地人排隊從「橋頭」出關離開中英街,從回深圳沙頭角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