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9日 星期六

「羅浮宮的創想 - 從皇宮到博物館的八百年」展覽


要到外國大博物館看展品,沒有人介紹或導賞,自都不知那一些是必看的文物或藝術品。更何可以遠渡重洋坐機去看。現在康文署聯同法國羅浮宮在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館舉「羅浮宮的創想 從皇宮到博物館的八百年」展,由羅浮宮博物館各部門精選多項珍品,以探討及回顧這座藝術殿堂的發展和歷史進程—從近代的重構工程及在建築、功能和展覽佈局上的改變,到博物館意念的萌芽,以及在弗朗索瓦一世和路易十四時期皇家收藏的誕生。展覽亦探討拿破崙一世的貢獻,及隨後具前瞻性的「共和國」理念和學術思潮的興起。在整個20世紀,羅浮宮博物館持續擴大收藏,新的博物館政策亦應運而生,以保持博物館的活力與魅力。





 
現場的佈置。
 
羅浮宮原先是一座正方形的堡壘。今天羅浮宮的心臟保留這個中世紀堡壘遺址。1190年,法國國王腓力二世Philippe Auguste1179-1223)在離開巴黎率領十字軍東征之前,下令在圍繞巴黎修築城牆,並於塞納河交界處興建一座軍事堡壘加以防禦, 以抵擋英國入侵者的威脅。羅浮城堡(Château du Louvre),就是羅浮宮之前身。上世紀八十年代,「大羅浮宮」總建築師貝聿銘為了建造金字塔入口,挖空宮殿地底,這些中世紀建築才得以重見天日。2016年六月才開放給公眾參觀。

隨着巴黎城市之擴大,城堡日漸失去原來的軍事功能,查理五世(1364-1380)把它擴建並改為寢宮,是首位入住羅浮宮的國王。

弗朗索瓦一世和路易十四是兩位對羅浮宮影響深遠的法國國王,他們確立皇家收藏,令羅浮宮變成歐洲文化藝術的中心。十七世紀末,這座王宮己變成培養纜斯精神的藝術殿堂,形成博物館的雛形。

 
荷蘭畫家林布蘭的《耶穌行醫》,或稱《一百荷蘭盾版畫》(香港文化博物館網頁相片)

啓蒙時代的羅浮宮逐漸演變成現代博物館,在知識分子的推動下,以及受法國大革命影響,它由王宮變為「中央藝術博物館」

由法國大革命到拿破侖遠征期間,戰爭獲得的藝術大量湧至羅浮宮

十八世紀後期,羅浮宮創立古代文物部,在致力保存古希臘、古羅馬藝術品的同時,亦積極搜羅古埃及、亞述等古代文明遺產。拿破崙三世登基後,繼承先祖的擴展大計,試圖把羅浮宮發展成「萬國博物館」。

 
希臘馬首塑像此雕塑在北京展覽時首次發現裂縫,策展人表示於本港展出後或不再外借(香港文化博物館網頁相片)

近年羅浮宮積極「向外走」,與其他國立博物館組成「文化聯盟」,並在中東開設另一分館,吸引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展開跨文化對話,同時不忘發展當代藝術。而私人收藏亦往往捐贈予羅浮宮。

 
《蒙羅麗莎》曾在紐約,華盛頓和東京展出,那是二戰後為了向美國表達解放歐洲的謝意,所以這國寶不可以離開巴黎,不可能。原來此名畫在二十世紀時一度失竊兩年。大家現場睇這個瑩幕吧。

展覽至724日。票價:成人$20,優惠票$10,團體票(二十人或以上)$14。場內禁上拍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