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6日 星期日

南生圍河流導賞徑


最近我才第一次沿錦田河行畢南生圍。路線沿渠務署設立的「南生圍河流導賞徑」。

1970年代「元朗新市鎮發展計劃」開展期間,山貝河和錦田河曾經進行大型河道工程。這些河道工程,除了提升山貝河和錦田河的防洪能力外,亦改變了附近一帶的環境和生態。 為向市民介紹河道工程的作用,並提高市民對保育河道的意識,渠務署設立了「南生圍河流導賞徑」。南生圍河流導賞徑全長5.5 公里,路程需約兩小時完成,起點在元朗青山公路,沿元朗排水繞道、錦田河新河道和山貝河繞南生圍而行。全程設有十個資訊牌,介紹河道工程和河流生態的知識。

起點由元朗博愛醫院位於青山公路旁的小路進入。沿路有指示牌或資訊牌,一家不會迷路。

由於要繞過元朗公路,所以需去入行人隧道。

走出隊道便可以找到錦田河。現時由渠務署修整的河道都可以找到河道的名牌及在整條河中距離盡頭的的長度。

 
再向前行便是蠔洲路。

香港的河道工程主要是為了防洪和處理水浸問題,而工程技術會隨著時代改進。香港早期的河道治理工程是把天然河道拉直和挖深,並在河床和河岸鋪上混凝土,令洪水盡快排走,但這樣做有可能破壞河流天然的水文、生態和水質。原本由泥沙、石塊及植物組成多樣化的天然河溪環境,變成單一、平滑、沒有植物的混凝土表面,原本的生態受到破壞,水質也惡化。

現在的河道及河岸工程會採用改良設計,保留天然河床及河曲,例如九十年代在山貝河和錦田河進行的工程,保留了天然河床,為原本的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又種植紅樹以提升河道的生態價值等。

改良的河道工程技術有:「混凝土草格」、「拋石工法」、「石籠」等。混凝土草格-在河道混凝土表面開出很多方格,格中放置泥土和種草;拋石-於海岸防波堤常見的拋石工法亦用在河道工程上,只是使用的拋石較平滑及細小;石籠-以石塊填充鋼絲編成的籠去堆砌河床和河岸,現時不少河道工程都使用石籠。

元朗排水繞道,底部以「混凝土草格」建成,有孔洞,讓河水與地下水相互連通,並讓植物生長,河道走向模仿了天然的河曲,使人工河道看起來更自然。

元朗平原位處低窪地區,過去經常受到水浸威脅。為了減少平原北面元朗市中心的水浸風險,渠務署在元朗市東南面沿著元朗公路南側修築了一條「運河」─元朗排水繞道,把元朗市中心南面的山貝河的河水引流到錦田河的新河道,而非元朗市的元朗明渠,以紓緩元朗市中心的水浸威脅。

元朗排水繞道全長三千八百米,寬二十多米,底部有一條旱季流,收集元朗區四成的雨水排往錦田河新河道。元朗排水繞道下游部分採用了「混凝土草格」這個人工植草的方法。混凝土表面滿布孔洞,洞中鋪有泥土供植物生長,讓人工河道也能長滿青蔥的植物,改善河道外觀。元朗排水繞道是由陸地開鑿而成的人工河道。因為城市發展導致的排洪量與日俱增,單靠改建原有河道,已不足以增加排洪量。

 
下一段路是南生圍路,旁邊仍然是錦田河。

 
這時便可以山看見西鐵的高架橋。

 
在元朗排水繞道下游附近闢設了一幅七公頃的人工濕地,面積約等於十個標準足球場,由三個荒廢的魚塘改建而成,以補償因工程而失去的魚塘和農地,並為鳥類、蛙類、蝙蝠及蜻蜓等提供生境。人工濕地的南面又種有大片竹林,以吸引鷺鳥棲息。


工濕地由漁護署管理。

這段錦田河是在一九九七年建成的新河道,原有的錦田河舊河道是典型的曲流,又窄又迂迴,暴雨時難以迅速排走洪水,導致錦田一帶的低窪地區經常水浸。要解決錦田區水浸問題,其中一個方法是提升錦田河的排洪能力。在下游南生圍進行的河道工程,是藉開鑿大片魚塘貫穿南生圍,闢出一條約一百二十米寬,約三公里長的人工新河道,並在山貝涌口村連接山貝河,以提升錦田河的排水能力。
 


「南生圍河流導賞徑」改善了不少,更加設步行資訊的資訊牌。當大家亦可以選擇踏單車或駕車前往。 



這裏是錦田河新、舊河道的交點,亦是原本錦田河的下游。新河道在一九九七年建成後,舊河道與錦田河就不再相連。新河道的設計保留了天然的河床,營造原來的濕地環境,為野生生物提供合適的生境棲息、覓食和繁殖。當退潮時,大家更可看見河道兩旁露出的泥灘。

流經南生圍的錦田河新河道於一九九七年建成。為補償受工程影響的濕地,新河道和山貝河河岸皆種有紅樹和類紅樹,品種包括秋茄樹(Kandelia obovata)、桐花樹(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紅樹林不但有助孕育生態,更能加固河岸。

錦田河、山貝河和其他河道的河口在后海灣沉積,形成廣闊的泥灘,是水鳥覓食、棲息和繁殖的要地。每年冬天,成千上萬的候鳥會在此停留,當中包括多種世界性瀕危品種。所以后海灣的泥灘、紅樹林和魚塘等是重要的國際性濕地。

米埔和內后海灣約一千五百公頃的泥灘、紅樹林和魚塘,已於一九九五年九月四日,獲正式列為拉姆薩爾濕地,具國際性認可。公約的正式名稱是《具有國際意義的濕地特別為水禽棲息地的濕地公約》,旨在保護及推廣善用濕地,是多國政府於在一九七一年二月二日於伊朗拉姆薩爾市簽訂的一條公約,因而又稱《拉姆薩爾公約》每年二月二日訂為世界濕地日以誌公約簽訂。米埔及內后海灣獲列入拉姆薩爾濕地,需符合一些準則,包括每年冬季該處平均有超過二萬隻水禽棲息,當中更包括相當數量的瀕危水鳥,例如黑臉琵鷺(Platalea minor)。除水鳥之外,該處記錄到的野生生物種類,包括十七種哺乳類動物、二十一種爬蟲類、七種兩棲類、三十七種魚類、四百多種無脊椎動物和一百四十種植物等等,可見其生態價值很高,是香港珍貴的生態資源。

雖然大部分錦田河和山貝河未獲納入拉姆薩爾濕地的範圍,但河水為這片濕地提供沉積物和養分,起著關鍵作用。為保護濕地生態,進行錦田河和山貝河的治理工程時,亦在河口實施多項措施。例如,保存多個魚塘,在河岸種植紅樹,保留河床的天然土壤等。

 
南生圍路轉一個大灣後河道便轉入山貝河,亦看見對岸的元朗工業村。

行約10-15分鐘便出現一大片草地,成為不少人拍照及玩搖控飛機的地方。

由於南生圍路盡頭不連接其他道路,遊人如繼續前行便要走進旁邊種滿樹木的黃泥地。

這看似不太安全的「小渡頭」成為不少人拍照景點。

如要繼續往前走返回元朗便要付6元坐橫水渡。「船仔」可以放一至兩架單車。

上岸後便是山貝村。村口有專線小巴往元朗市中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