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高流灣、塔門一天遊(二)

飯後我們再乘船到對面的塔門。

 
塔門 ,英文名為草洲(Grass-Island)又稱Tap Mun,位於赤門海峽吐露港之北,由大學站乘街渡一小時航程即可抵達。每天上午八時半及下午三時正開出,或可由西貢乘九巴至黃石碼頭,再轉乘每小時一班的街渡前往。



 
塔門是一小島,四面環山合抱,形成南面有一水深灣港,每當冬季,強烈北風吹來,海面刮起白頭浪,而灣內依然風浪平靜,一向以來,漁船都愛在此處停泊。

塔門雖接近西貢,但在行政區劃上屬於屬於大埔區。島上分為街坊村、漁民新村、榕樹村,每村有二位村代表,隸屬大埔西貢北約鄉事會。


 
由於有一定的發展規模,島上有一條己命名的街道連接碼頭- 塔門海傍街(Tap Mun Hoi Pong Street)
 


沿塔門海傍街有海邊餐廳。在假日有不少售賣乾海味的攤檔。

 
中電及電訊公司接駁海底電纜,供應電力及通訊設施。為防意外停電難以即時維修,島上建有塔門後備發電機房。

捕魚為業者亦因魚穫近年減少,青年人多已轉行換業,多到市區另找工作,引致兒童亦往市區就讀,島上學校最終也停辦了。


 
天后古廟建造於明末清初,時至今日已有三百餘載,


供奉神靈除有天后聖母外,尚有觀音大士及關帝。



 

 
關帝像。




獨立一座的塔門水月宮供奉觀音大士。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不少村民因追求更好的生活,前往英國工作。廟的重修碑誌可以看見捐款者不少是遠居英國生活以英磅捐款的村民/後人。

 
水月宮旁是塔門鄉公所。


 
塔門中圍有紀念碑紀念村民建屋。

 
塔門青年會,相信今時今日沒有甚麼青少年活動。


 
島上建有塔門警崗(Tap Mun Police Post),設有塔門空氣質素監測站。

 
山崗上的電話機房。

 
山崗上的塔門遊樂場


 
 
 
 
 
 

島上名勝亦多,如塔門洞、呂字石、龍頸筋、打浪排等。不少喜歡享受寧靜鄉間生活者,都在假日到弓背山坡搭帳露營。



 

沿路走一圈只是行了島的南面,北面沒有人居住亦沒有甚麼值得瀏覽的地方。


 
 
 

沿路是島民的葬區。






島的西南方是塔門漁民新村。昔日在塔門灣內沿海而居的漁民,自上世紀六十年代於島上建村遷居,現在已經52年。為慶祝50年金禧盛事,2014年該村村務委員會安排了聯歡餐宴和粵劇表演,並有友好鄉村組織帶來金龍醒獅來慶賀。居民雖已不再靠漁業為生,亦有不少已移居市區或海外,但在這金禧慶典,都回來參與這歡聚,筵開160多席的場面,可說是塔門小島上的盛事。村有一紀念碑紀念紐西蘭海外救濟聯會捐款建村一事。上世紀五、六、七十年代,香港有一些村屋平房是由海外教會或慈善組織捐款與建。



島上唯一一座中華完備救恩會塔門堂。中華完備救恩會是一間專門服侍漁民的教會,英文名稱“The Chinese Full Gospel Church”。“Full Gospel”(完備福音),顧名思義是與五旬節宗派有關連,是相信福音的全備,除了強調主耶穌救贖恩典的完全外,還着重聖靈工作的全面性。它是一間香港合法舉行婚禮的教堂。有沒有人會乘船來舉行婚禮?

塔門的福音開展與大埔堂同期,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塔門的牧養由大埔堂的歐陽輝夫婦兼顧,當時機動漁船仍未普及,他們要使用舢舨費力地搖櫓,由大埔沿吐露港要花上數小時方能抵達。1949年後,黃惠明、梁愛德夫婦由內地廣西欽州來港,方有傳道人全時間駐守塔門堂牧養。當時塔門堂是租用島上居民的簡陋村屋聚會。1955年成立中華完備救恩會塔門堂。由於租用的地方狹小,會友眾多,急需更大地方應用。本會創辦人吳應林牧師主導向當時的大埔理民府申請購地建堂,得吳應林牧師和師母(曾瑞娥女士)策畫及四出籌款。1961年建成中華完備救恩會第一所自建教堂,矗立在塔門島正面山丘上,成為塔門島上的一座地標,獻堂禮於1028日舉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