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上環貴華里


香港的街道,由路、道、街、徑、里、巷等,形形式式。按網頁「香港地方」(http://hk-place.com/view.php?id=307),里或巷是指掘頭行人小徑。不過亦未必完全正確。正如一般人都同意「路」或「道」是較「街」長及主要的大路,但上海街車多及長,是一個例外。



上環有一條「貴華里」,連接急庇利街及禧利街,幾乎所有路過的人也不會留意它的存在。


原因是今天它實際上是建築物之間的一條後巷,佈滿常見的後巷垃圾、違泊電單車。它更因鼠患而由食環署放置滅鼠藥。從香港的發展可以作出推斷。香港道路先在港島發展,開埠初期屋宇特別是住宅多是兩層高,它們之間的通道往往是狹窄的,甚至不會留作馬車甚至後來的汽車行駛。而政府亦會給予一個街名。如果有關地段是華人作私人發展,往往有關人士會希望政府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街道,所謂留芳百世。所以、中上環仍可以找到一些高聳的建築物之間有街名又沒只供行人使用的窄巷小街,例如萬宜里、敦和里、依沙里、竹安里、等等。在九龍及新界區,此情況較少發生,建築物之間的後巷十居其九是沒有街名,除非那後巷有一定闊度,甚至設計供車輛通過才有街命。有一些則因為巷里日漸多市民使用,或者有市民向政府建議命名,在近年才由政府命名。

「貴華里」(Kwai Wa Lane)的名字是來自香港開埠初年發跡的華人盧亞貴(Lo Ah-guo)。他原本是清朝時期的海盜。由清政府招安並授予六品的虛銜官職。他做慣「大茶飯」當然並不會習慣平淡的生活。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他便在珠江口一帶走私,為英軍提供物資補給,從而賺取巨利。

事後或許英國人為了答謝他的協助,給予他一些香港的土地。所以他在香港建屋發展,從事土地投機炒賣活動,同時亦在太平山一帶從事黃、賭、毒事業,身家暴漲。他還投下巨資,興建市場,戲院,令其財源滾滾,儼然開埠之初的香港首富。而其中一條街便命名為「亞貴里」(Aqui Lane),日後則易名「貴華里」。

發財後的盧亞貴與今時今日不少商賈一樣,想到了「發財立品」的問題。他與另一位同樣被認為乃白手興家的華人富豪譚亞財(Tam Ah-choy),一同牽頭於1848年在荷里活道興建文武廟,作為華人社會慎終追遠、祭祀神明、仲裁糾紛,乃至聚眾論事的場所,同時亦作為給貧無依者提供最低程之機,從而豎立個人在華人社中的賢達或領地位。當時港英政府亦因盧亞貴這種身份而看作「政治吸納」的對象,在處理華人社會問題時,有時會尋求其意見或協助。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一場地產投機,令他全軍盡墨,最後甚至1855年宣佈破產,之後家人亦在香港消聲匿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