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5日 星期五

初探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華人基督教墳場(九龍)/新九龍1號墳場(基督教墳場)(一)

19世紀未,隨著九龍半島的發展,個別差會亦建立據點傳播福音。因應基督教會為方便九龍信徒安葬祖先的要求,政府在19043月在轅門報公布把九龍內地段5號設立華基督教墳場,稱為晒魚石墳場。1919年,維多利亞主教致函政府要求擴大墳場面積,政府同意增批57585平方呎。



及至聯會於1915年成立,接辦香港薄扶林基督教墳場和九龍城基督教墳場(前稱為「耶穌聖教墳場」)今天墳場名字已經被新裝飾所圍封,失去原有味道。

據歷史文獻記載,此山頭稱為白鶴山。墳場設有圍牆,門口曾興建有中國紅牆綠瓦牌樓。在墳場門口兩側寫上一副對聯,上聯是「天詔頒來咸返其本」下聯是「靈魂歸去長依厥親」。

墳場原有「思親堂」在正門入附近,但在1980年彼因墳地擴建而拆卸。
 





遠望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墳場(九龍)

新九龍華人基督教墳場的設立,反映出九龍半島及新九龍成為香港基督教發展的新重心。


墳場內有一塊與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一樣刻有墳場規則的石碑,反映出不少華人基督徒在追念先人仍不能擺脫傳統中國喪葬禮儀。

墳場內可找到些有名教會牧者、社會人士甚至參與清地末民初中國革命的基督徒。



鄺日修牧師
鄺日修牧師廣東台山縣三夾墟(三合)石蓮塘村人,184093出生,以其時鄉間多有父老鄉親遠赴澳洲謀生,鄺日修行年十九隨往澳洲從事採礦工作。當年有教會有西牧專向華人傳教,鄺日修得聞福音真道,並在教會學習英語,繼而在1868年決志受洗歸入聖公會。隨後返港在聖公會協助主教工作,後得倫敦傳道會聘用,派往廣東增城、北海等地遊行佈道,所到之處不下六十多村鎮。

當鄺日修在倫敦會工作七年之後,適逢香港聖公會聖士提反堂專責華人傳教的羅心源會吏年事已高,是以邀請鄺日修轉到聖公會服務,於18836月請辭,並在香港聖保羅書院接受神學訓練一年,先在聖公會主教府任事,以助包爾騰主教,188378日受封會吏聖職;翌年39日封立為牧師,成為香港聖公會首位華人牧師,隨而接替羅心源會吏,專責聖士提反堂華人傳道工作,教會更派出吳錦堂、鍾懷柔、羅儉行、霍靜山、莫壽增等多位傳道到聖士提反堂協助鄺日修牧師在香港和九龍傳揚福音。他並受堂主任何約翰牧師(Rev. John Brown Ost)的派遣,不時前往油麻地和九龍城一帶傳道。

教會對於貧病老死的傳福音工作是抱有「屢敗屢戰」的精神,一如聖士提反堂於1891年開始在油麻地官涌建立福音基址,及後因為沒有人聽道而停止。至1894年鄺日修牧師復派莫壽增在上海街舊差館附近租一商鋪作基址,樓分三層,三樓作學校及住所,二樓為女義學,地下為福音講堂,莫壽增主講福音,莫夫人教義學相得益彰,教務日有進境。後因教會調回莫壽增在西營盤大笪地福音堂傳道,故油麻地福音堂工作又於一九零零年停頓。由於油麻地日見繁榮,班為蘭會吏長(Archdeacon William Banister)有見傳道機不可失,繼而與鄺牧師進行購地建築,終於購得油麻地彌敦道545號興建,同年落成,命名為「諸聖堂」(All Saint's Church),所以鄺日修牧師可以說是「諸聖堂」的創堂人。

1902年適逢鄺日修牧師退休定居九龍城,故須兼理聖三一堂建堂事務,新堂將至1905年落成,以「聖三堂」建築在山上,該山便有「聖山」之稱。他主理聖三一堂工作,並大力推動九龍城及附近地區的宣教及慈善事業。當滿清官兵撤離寨城後。聖公會聖三一堂各教士更易進入寨城傳講福音,對社區環境和寨城內人民需要有透徹的認識和瞭解。換言之九龍寨城已經成為聖三一堂的牧區,是以推動牧養工作可謂得心應手。

在九龍寨城公園所以有「鄺日修峰」之建築,目的在表揚鄺日修牧師早年在九龍寨城內「辦學、贈醫施藥、設立窮人院」造福一羣貧病老弱的居民。這不但因為這位牧師的善德善行,仁心仁術,並且因為他有崇高的神學思維。

1921120日安息,享年81歲。
 

李求恩會吏長
李求恩博士在1915年任聖三一堂牧師。1918年轉到聖士提反堂事奉。為教會合一,成立聯合月禱會,邀請不同宗派參加。何明華為會督時調往大坑聖馬利亞堂服待,推進建堂工作。戰時調往韶關服務,戰後返回香港諸聖堂侍奉。任內開辦了諸聖堂幼稚園、小學、中學。多年來任香港基督教聯會主席。最後任聖公會港澳教區首位華人會吏長。

李求恩紀念中學於1964年創校,以紀念校祖聖公會港澳教區首位華人會吏長李求恩博士對社會及教會的重大貢獻。

其長子李守正是聖公會法政牧師。他年輕時擔任音樂教師,後在1948年擔任教育署音樂視學。在1963年被按立為牧師,1986年獲派立為法政牧師,直至1989年退休,但因教區人手不足,他退休後仍擔任聖馬可堂主任直至2006年,在該堂侍奉達44年之久。於2013115日安息主懷,享年97歲。
 
他的墓碑是半月型設計,是香港少見。


文敬銘牧師
有關文敬銘牧師的網上資料甚少,只知他是早年中國基督徒會得力分子。中國基督徒會原是由一羣支持從事革命活動的教友組成。





黃啟明
黃啟明先生是浸信會華南地區著名基督徒教育家;擔任廣東培正中學校長達21年之久,對培正的建設與發展居功至偉。

黃啟明先生於1887年出生於是廣東清遠縣,其祖父輩,以及父輩均為基督教浸信會會友。其祖母黃老太曾隨美國浸信會宣教士牧冕女士(Miss Mollie McMins)前往廣西傳道;其父黃心堂為培正學校創辦人之一,信仰虔誠。當基督教在廣東遭遇極大逼迫之時,他仍熱心傳揚福音,惜因操勞過度,英年早逝。黃啟明的兄長黃啟信醫生也是一位敬虔的基督徒,毅然擔負起撫養弟弟的責任,對弟弟呵護有加,並供他上學讀書。因此黃啟明先生深深敬愛他的兄嫂,視他們如同父母一般。

黃啟明自幼成長於基督徒家庭中,飽受基督教信仰薰陶,故於少年時就成為一個追求真理,為人正派的基督徒。從廣州珠光里的培正學校畢業後,黃啟明繼入嶺南大學讀書,畢業後即留學於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在著名教育家杜威教授門下受教。1914年,黃啟明獲取哥倫北亞大學教育碩士學位。由於其學習成績優異,深得該校師長所器重,故完成學業後,作為哥大在嶺南大學的代表,被派回嶺南大學任教,薪金由哥倫比亞大學供給。在嶺南期間,黃啟明的學識與品格,贏得廣大師生的讚譽,他在教肓界的地位,也由此奠定下良好的基礎。

1918年,應培正中學校董會之聘請,黃啟明辭去嶺南大學教授職,出任培正中學校長。當時培正的景況危機四伏,校內經濟入不敷出,負債累累;校外則政局動盪,學潮洶湧;學校的校舍又遠不夠容納與日俱增的學生。這些棘手的難題,若非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絕難應付。

黃啟明接掌培正中學之後,抱著事奉基督與推廣教育之宏願,本其學識與經驗,對校務、教務,訂定與實施整頓與擴展的計劃。當時培正中學,只有十餘畝荒地,及課室和宿舍各一所。1919年,黃啟明開始了籌建校舍的工作,他先行借款購得毗連培正的荒地十餘畝,以備發展之需。是年夏,他親赴南洋群島為培正募捐。十一月,他又赴檀香山、美國、加拿大、西印度群島、古巴等國籌款,所到之處,深受當地僑胞的歡迎與支持,成績斐然。歷時二年之久,黃啟明共籌得款項三十餘萬元,較校董會原定籌款計劃超逾一倍。隨即大興土木,按計劃擴展校舍。學生青年會所、古巴堂、美洲華僑紀念堂等先後建造起來。在黃啟明的苦心經營下,不但使培正轉危為安,而且使校務出現蒸蒸日上之象,令人刮目相看。

1927年,黃啟明受國民政府之委派,作為中國教育界之代表,赴美出席世界教育會議,同時留美考察教育。19288月,黃啟明從美國經歐州回國,此後對教育施行改革,貢獻甚多。因此,培正中學的聲譽日隆,不但廣東各地學子慕名前來求學,甚至海外華僑亦紛紛送子女回國,以得進培正讀書為榮。因此,校舍又感緊缺,於是,培正又買下其南面十餘畝地,以備擴展校址。1929年冬,黃啟明南下澳州為培正籌款。歷時半載,籌得巨款歸來,隨即興建澳州華僑紀念宿舍、圖書館、中學教員宿舍二座、高初小學宿舍各四座,以及女小課室一座。此外又在廣州西關,及香港何文田兩地,建立培正分校。黃啟明又因見廣州東山附近農村,貧苦失學兒童甚多,於是在培正校內指導青年會職員,創設青年會義學,廣收失學兒童,推行平民教育,造福東山地區的貧苦農民。

至此,培正中學在黃啟明精心主持與擘劃之下,各項擴展計劃,已漸次完成。至1936年,也就是在黃啟明接掌培正十八年來,培正中學由原來的三百學生,增加到四千餘;校舍由僅有課室宿舍各一所,擴展到中學,男女高小和初小,以及西關、香港分校所需之課室、宿舍、食堂、禮堂,以及圖書館等建築物,一應設施齊全。此外,黃啟明還特別注重宗教教育,除了在校內設立基督教青年會之外,還設有各種基督徒團契活動,師生們亦經常參與東山、東石和興華等地教會的事工。這樣,不僅培正的校風良好,而且對該地浸信會的發展貢獻也很大。1936年,中華浸會百週年紀念大會在廣州舉行之際,培正中學已發展成為華南聲名卓著,設備最為完善的中學。當時來自全國及世界各地的浸會代表,親眼目睹這所華人創辦的培正中學,取得如此輝惶之成就,無不交口稱讚。而這位臨危受命,為培正建立殊勳的黃啟明,卻無半點居功自傲,只是謙遜地將榮耀歸與神。

黃啟明不僅是一個傑出的教育家,也是一個愛國者、慈善家。抗戰期間,他積極推銷救國公債;發動培正師生捐贈棉衣慰勞前方將士;發起按日救國獻金;舉行抗戰圖片流動展覽;並領導學生編演抗日救亡戲劇,從事抗戰宣傳等。他又在兩廣浸信會聯會中,倡議組織國難服務團,並選派人員,分返內地,從事戰時各項服務工作。在教會慈善事業方面,他亦極力推展安老、恤孤、醫院、痳瘋救濟院等項事工,造福於社會。

黃啟明不但銳意發展培正中學,而且高瞻遠矚,要為中國,以及中國教會培養人才。遠在1922年,他就提議以培正中學為基礎,逐漸擴展成為大學,並且在捐款項下,撥出巨款購得海心沙地產數百畝,以備將來建設之需。不料,19377月,抗日戰爭爆發,培正中學的發展因日軍入侵而遭受嚴重挫折,不得已遷校鶴山,翌年再遷往澳門。更為不幸的是,19394月,黃啟明竟因盲腸炎在香港逝世,致使其壯志未酬,建立培正大學的宏圖,亦因此胎死腹中,令人痛惜之至!

黃啟明之死,不但是培正中學的損失,而且是中華浸信會的一大損失。中華全國浸聯會原本推派黃啟明於1939年秋,赴美參加世界浸聯會大會;美國一所大學亦計劃趁他赴美出席大會之便,授予其博士學位。詎料未及成行,事業未竟,即溘然長逝,殊為可惜!




呂明才
熟悉呂明才先生不少都是曾在以呂明才命名的學校讀書。

呂明才先生生於廣東省普寧蒼豪鄉,香港企業家、慈善家。父親呂祥光先生(1842年生),年青時在普寧鄉間接觸到西方傳教士,很早便已成了基督徒。呂祥光先生與沈氏結婚,共誕下七男二女。長子就是呂明才。呂明才先生元配為郭碧鳳女士 (生下五男七女),繼室為吳慕潔女士 (生下一男二女)

呂明才年少時亦受父親薰陶,自幼便接觸基督教。由於少年時家境清貧,而呂亦是長子的關係,呂明才很小便已外出工作,幫補家計。年十八歲時前往泰國謀生,生活亦漸見穩定,並在泰京盤谷浸信會受浸,歸入基督。其後呂明才返回中國,在廣東潮汕一帶經營生意。中日戰亂期間,呂明才被迫放棄汕頭事業,舉家遷往香港,並在上環三角碼頭一帶創立了呂興合長記銀莊有限公司。呂明才一生從事財務投資、商品買賣、食品貿易及貨倉儲存生意,積聚了不少財富,稱為米業大王。呂明才先生為人十分節儉,數十年前,家住上環南北行,他每大早晨前往約有兩里路程的鐘聲游泳棚游泳,只徒步而不乘搭電車,但步行神速,很快便到達目的地。他一生喜穿白色布的唐裝,十分整齊,直至1952年前往美國後才改穿西裝。

呂明才對宗教十分熱誠,曾任汕頭浸信會及香港潮人生命堂執事。教會亦多委任呂出任司庫之職。有一次,呂明才先生和一個兒子同到外地,酒店對面只有一間天主教堂,兒子問他:「只有天主教堂,且言語不通,我們還去做禮拜嗎?」呂明才先生說照樣去,因為最重要是去敬拜上帝,不是單去聽講道。」

呂氏晚年有感一生未能全身侍奉基督,故此叮囑後人於其財產用作成立呂明才基金會,以作為香港及南中國海一帶傳揚福音及作育英材之用。為紀念呂祥光先生,呂明才基金會便捐款建立屯門路德會呂祥光中、小學。

以其名字命名的學校及幼稚園有︰
浸信會呂明才中學
路德會呂明才中學
聖公會呂明才中學
聖公會聖西門呂明才中學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
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
中華傳道會呂明才小學
浸信宣道會呂明才小學
聖公會呂明才紀念小學
香港仔浸信會呂明才書院
柴灣浸信會學前教育中心呂明才幼稚園
柴灣浸信會學前教育中心呂明才幼稚園 (小西灣)
粉嶺浸信會呂明才幼稚園

專上教育方面,基金會也曾資助浸會大學建立禮拜堂一座及若干神學院。





在墳場不遠處是元配呂郭碧鳳女士的墓地。




在墳場另一處,是麥維垣、維慶倆兄弟的墓碑。二人網上資料不多。
麥維慶
麥維慶先生,律師,開設麥維慶律師行(Peter Mark & Co.)。東華三院1969-1970己酉年董事局總理。華商會所1995-1996年值理會主席。曾任多個香港醫學組織法律顧問:香港兒科醫學院名譽法律顧問(2002-2003)香港醫學組織協會名譽法律顧問(2003-2004)。他在2000年獲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頒發榮譽院士銜,以表揚他對該學院的貢獻。他亦擔任香港國際公證人協會會長。

麥維垣
麥維垣,從事旅遊業務,籌組「香港華商旅遊協會」,由1973–1977(第二至第五屆)擔任主席。他亦熱心教會會務,被按立為九龍城浸信會執事會第五屆(1956) 執事。其子麥希捷任執事會第七屆(1983) 執事。
九龍城浸信會執事由會友特別大會通過選出,執事經按立禮而有終身之職,主要職責為協助牧師管理一切會務,關懷教會及會友之需要,為定期檢討會務進展,協調十三部事工之運作,按月舉行執事會議,邀請十三部部長列席共商聖工、加強默契、配搭事奉、廣傳福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