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從郵票找已消失的舊郵政總局大樓
















香港郵政與古物古蹟辦事處合辦名為"郵歷香江-從舊郵政總局大樓細味香港郵政歷史(19111976"的展覽,於尖沙咀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行。展覽於二零一四年四月二十九日正式揭幕,並在二零一四年四月三十日至八月二十六日開放給市民參觀。為紀念展覽揭幕,香港郵政在二零一四年四月二十九日(星期二)發行一枚郵票小型張和相關集郵品。

 
舊郵政總局大樓位於畢打街和德輔道交界,一九一一年落成。大樓屬英國文藝復興建築,樓高四層,設有平圓拱門。除主牆、廊柱和拱門以花崗岩砌成外,其他牆壁均以廣東紅磚和廈門磚建造。這幢設計獨特的維多利亞式建築,採用了該時期常見的結構彩繪"風格興建。大樓有多個三角形屋頂和一個平屋頂,屋頂鋼架覆蓋主樓部分,並伸延至中庭。大樓的柚木主樓梯扶手和欄杆柱裝飾豐富",副樓梯則以花崗岩建造。

舊郵政總局大樓是香港首幢政府綜合大樓。郵政署辦事處主要設於大樓的地庫和地下,其他政府辦事處則設於一樓和二樓。大樓於一九一一年開始提供基本郵政服務,並於一九三二年開設郵票銷售櫃位,其後陸續推出多項郵政服務,包括匯票和郵政匯票、收寄掛號郵件和包裹及郵政信箱服務。

舊郵政總局大樓除服務市民外,亦是處理國際郵件的基地。一九三零年代或以前,海外郵件的收送會往來大樓和皇后碼頭之間,然後經船隻運往目的地。由於航空運輸尚未普及,而海底隧道於一九七二年才通車,其時海上運輸一直是運送郵件的主要途徑。鑑於郵政總局大樓的郵件主要經由海路運送,大樓一樓裝設輸送帶,方便郵件從大樓與碼頭之間進出。


一九五零年代,郵政總局被視為香港最繁忙的郵政局,郵局經常擠逼得水泄不通,問題嚴重。為紓緩擠擁情況,從事非郵政業務的辦事處於是遷離大樓,騰空的地方則留作郵政署擴充之用。



當九龍中央郵政局於一九六七年落成後,郵政總局與九龍中央郵政局這兩間主要郵件處理中心的郵件轉遞頻繁。郵政總局負責處理國際平郵郵件,而九龍中央郵政局則因位於尖沙咀火車站附近,負責處理內地郵件。有鑑於此,郵政總局的內地郵件會轉送九龍中央郵政局處理;至於空郵郵件,則會先運往九龍中央郵政局,然後再轉送至機場作分揀處理。一九七二年海底隧道啓用前,這兩間郵政局的郵件往來全部經渡輪運送。

郵政服務的普及與香港經濟和商業發展息息相關。自一九五零年代開始,新移民大量湧入香港,市民對本地郵政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寄往內地的信件和包裹數目不斷上升。加上戰後香港經濟發展蓬勃,公司和工廠之間的通訊日益頻繁,郵政總局遂成為本地市民與世界各地跨境通訊和交流的樞紐。

鑑於舊郵政總局大樓已不敷應用,而且市民需求日殷,因此當局決定在現址興建新一座郵政總局大樓,新大樓於一九七六年八月十一日啓用,而舊大樓則於一九七六年十一月清拆,配合地下鐵路的興建。原本設在舊郵政局大樓正門的四支石柱現存放於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而原先裝在大堂中間一道牆壁的實木拱牌則搬至今日郵政總局的一樓。


郵票小型張展示舊郵政總局大樓的橫切面圖,圖上印有郵政總局昔日的工作實況,展現其當時的職能。此外,郵票首次採用圓頂設計,配合大樓有多道拱門的特色。(資料來源:香港郵政網頁-集郵率訊息)


香港郵政推出一款紀念印,以供在38間集郵局(四月二十九日至七月二十八日正常辨公時間內)和在香港文物探知館的展覽場地內(四月三十日至八月二十六日期間)蓋銷之用。

將舊建築物「支解」,再將部份建築柱廊放在「老遠」他方,過去不只一次發生,例如舊尖沙咀火車站柱廊放在尖東百周年紀念公園、商人余東旋的大宅石柱放在九龍公園食環署衞生教育展覽及資料中心門外,不過對歷史建築物保育及懷念根本毫無意義,流於一些與環境並不融合的布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