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同意九龍清真寺是尖沙咀及彌敦道其中一個地標。
根據《香港年報2012》,本港的伊斯蘭教(回教)徒約有27萬,當中3萬名為華人、14萬名為印尼人、3萬名為巴基斯坦人,其餘是本港出生的非華裔人士,以及來自印度、馬來西亞、中東和非洲各國的教徒。
香港開埠後,在港的回教徙多來自印度從事水手工作或加入成為英軍派駐香港或招募成為香港警察。英國於1860年占領九龍半島後,即在尖沙咀建立軍營和開辟羅便臣道(即今天的彌敦道),軍營以英軍司令威菲路中將的名字命名。當時的駐軍有不少從印度招募而來,他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於是發起興建清真寺進行禮拜。最初,清真寺是在軍營一個臨時地方,其後獲得撥地並於1896年落成。
根據《香港年報2012》,本港的伊斯蘭教(回教)徒約有27萬,當中3萬名為華人、14萬名為印尼人、3萬名為巴基斯坦人,其餘是本港出生的非華裔人士,以及來自印度、馬來西亞、中東和非洲各國的教徒。
香港開埠後,在港的回教徙多來自印度從事水手工作或加入成為英軍派駐香港或招募成為香港警察。英國於1860年占領九龍半島後,即在尖沙咀建立軍營和開辟羅便臣道(即今天的彌敦道),軍營以英軍司令威菲路中將的名字命名。當時的駐軍有不少從印度招募而來,他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於是發起興建清真寺進行禮拜。最初,清真寺是在軍營一個臨時地方,其後獲得撥地並於1896年落成。
1902年清真寺進行維修,隨著印度獨立後印籍軍人減少,清真寺交由香港回教信托基金總會管理。1976年因興建尖沙咀地鐵車站,令清真寺損壞並成為危樓。香港回教信托基金總會決定興建一座新的清真寺,舊寺於1980年初拆卸。清真寺重建委員會向印度和巴基斯坦征求新寺的設計方案,獲得兩間公司回應,另外亦邀請喀拉蚩和孟買的建築師來港視察地形和繪畫圖則,結果挑選了孟買一名建築師的方案。清真寺的重建經費由本地教徒及海外穆斯林國家政府捐助,另有地鐵公司的賠償。清真寺終在1984年落成啟用,名為「九龍清真寺暨伊斯蘭中心」。
九龍清真寺樓高四層,以白色雲石為主調,莊嚴肅穆,中央有一個桃形圓拱,四角均豎立了高聳的呼拜塔,窗戶加上通透的格花裝飾,富有伊斯蘭色彩。它是尖沙咀甚至九龍區伊斯蘭教徒的匯聚點。該寺可容納會眾3 500人,除三個禮拜殿外,還設有禮堂、診所和圖書館,是香港五間清真寺中最大的一間。2008年曾動用了一千三百萬進行一次大型維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