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沙田污水處理廠開放日

沙田污水處理廠(The Shatin Sewage Treatment Works)位於沙田馬料水水廠街1號,始建於1982年,面積約相等於30座足球場,採用二級(生物)處理程序處理由沙田及馬鞍山地區排放的污水。分第一期至第三期擴建至2010年完成,每日可處理23萬立方米污水和120公噸污泥。沙田污水處理廠是香港目前最大規模的二級污水處理廠,服務沙田及馬鞍山約60萬居民。

最近污水處理廠舉行開放日,從中讓市民了解渠務處的工作及污水處理廠的運作。























如何進行污水處理?


污水進入沙田污水處理廠,先進行一級處理:沙田污水處理廠有8台幼隔篩,可篩除污水中直徑6毫米或以上的大尺寸渣滓。污水繼而進入初級沉澱池,大約50%懸浮固體廢物會在此沉澱成為初級污泥。沙田污水處理廠共有21個初級沉澱池,每個池的體積為55x13x3米。水力停留時間約2小時,較重的懸浮物會積聚在池底,較輕的則浮在水面,池內裝設自動鏈刮系統,將沉底及浮面的污染物收集後作進一步處理。




















幼隔篩及沉砂池。



















之後污水進入二級(生物)處理。它是利用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污染物。沙田污水處理廠共有22個曝氣池,單體尺寸為88x13x5米,有效容積5,720立方米,分為前端的缺氧區(不用曝氣,佔28%全池面積)和之後的曝氣區(佔72%全池面積)兩部份,缺氧區設有攪拌機(Mixer),而曝氣區設有約2000個空氣擴散器(Air Diffuser,每天耗氣量約40,000-100,000立方米)、迴流泵及管道,有機污染物最終分解為二氧化碳、水及氮氣等。污水中的有機物在好氧環境下被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同時硝化細菌進行硝化作用,將銨鹽氧化為硝酸鹽。富含硝酸鹽的污水被迴流到曝氣池前端的缺氧區(Anoxic Zone),進行反硝化作用,將硝酸鹽和亞硝酸鹽被還原為無害的氮氣,釋放於空氣中,污水中含氮污染物得以降解。



















發電機房。


污泥


在最後沉澱池底部的活性污泥由4台離心泵迴流到曝氣池曝氣段入口,以確保池內有足夠活性污泥量和微生物量,維持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





















回流活性污泥泵房。

初級污泥及濃縮後的剩餘活性污泥在污泥消化缸內進行厭氧消化過程,消化缸內保持在攝氏35度左右,利用有機生物在厭氧的環境下發酵分解污泥中有機物質達到穩定狀態。



















氣提式消化缸。
























混合液自曝氣池出水,經配置有流量控制水閘的分水槽進入最後沉澱池。沙田污水處理廠共有24個幅流式最後沉澱池(直徑27.5米)及20個平流式最後沉澱池(42x12x5米),利用物理沉澱或浮除原理,將污水中大部份活性污泥和懸浮物質清除,上層澄清的放流水經收集槽輸往下游的泵房作排放。經過二級處理的污水可清除污水中達99%的病菌,為要進一步減低病菌的風險,處理後的污水需再經紫外光照射消毒然後才排放到附近水體。




















沙田再造水資源中心。


















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於2010年考察北歐城市有關岩洞的發展後,聘請顧問作出開拓山洞成本及釋出土地價值等相關財務評估,於2011224日透露將沙田污水處理廠搬遷到對面亞公角女婆山岩洞內的可行性極高,從而釋出約28公頃高價值、優質的臨海土地作為房屋及其他用途。

20133月,研究顧問及獨立專家評審團經覆檢後,確定與沙田污水處理廠相隔城門河的亞公角女婆山為最佳重置選址,該處屬於堅固的花崗岩地質,無明顯的軟弱帶及斷層,非常適合建設大型岩洞,而且於上址進行搬遷工程不需要徵用大量私人土地。顧問報告正在評估搬入岩洞後的沙田污水處理廠的氣味影響;通過實驗室風洞測試,就亞公角女婆山一帶的環境、風速和風向分析,初步評估顯示,透過適當的氣味控制措施及山上遠離居民的通風口,重置後的沙田污水處理廠不會產生不良氣味滋擾附近社區;研究顧問將會進一步計劃最合適的氣味控制措施及通風口位置的方案。

沙田污水處理廠搬遷至大水坑女婆山岩洞,為期兩年的可行性研究預計20145月完成。渠務署指將污水廠遷至岩洞,有信心臭味不會影響附近的居民;工程最快2017年動工,十年後完成分階段的搬遷工程並投入運作,將原址二十八公頃土地釋放,或會用來興建房屋。當局開始展開第一階段公眾參與活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