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筲箕灣巴色街及祟真會


香港開埠後不少基督教教會來港傳教,但政府以基督教教會名稱命名的街道不多。巴色道 (Basel Road) 是一條連接筲箕灣東大街的小路,是以在該處興建的筲箕灣巴色差會(今天的祟真會)祟真堂而名命。


從筲箕灣東大街交界望向巴色道。(2011年拍攝)
其他以基督教教會名命的街道有:灣仔救世軍街、大坑的禮賢街及禮賢里、荃灣的路德圍。

 

巴色差會瑞典傳教士韓山明牧師先在1851上環街市附近成立巴色會客語禮拜堂,翌年在西營盤高街建立教會,即後來的救恩堂1862年筲箕灣仍未有正式街道,巴色差會向政府購入在筲箕灣的山頭建成祟真堂,稱為「巴色屋」。當時教友多為伍華籍貫的石匠。筲箕灣東大街建成後,連接大街的小路便稱為巴色道,教堂在巴色道3號。教堂在1933年重建。

 

1924年自立後正式改名為中華基督教崇真會,香港巴色總會當時不屬崇真總會的區會或支會,直到1928年才更名中華基督教崇真會香港區會而納入成為崇真總會的三級體制下的區會之一,更於1929年實行全區自立,獨立發展。1946年崇真總會議決加入「中華信義會」,向教會合一進發。1951年,由於內地政局之改變,香港區會與內地總會脫離關係,而巴色差會的傳教士亦先後返國,遂於195267在香港註冊成為獨立法團,改名香港祟真會。巴色道沒有因為教會改名而有所更改,一直沿用至今。

 


現址的筲箕灣祟真會小學,最早於
1948年在教堂物業內開辦,有初小4班,學生90餘人。由於區內人口增加,崇真灶董究會決定在19526月興建新校舍,由謝濟民長老進行奠基,並在同年10月落成。1956年起獲教育署批准成為津貼小學。

 

1958年,教會再籌款建校。由洪德仁牧師在15奠基,910舉行宗教儀式,正式啟用。校舍設中學及小學,為津貼學校。1984年教會在學校加方建新堂,原址成為操場。20036月獲立法會財委會撥款8560萬元重建校舍。工程其間學生需借用柴灣華廈街9號作臨時校舍。2004516學校進行奠基。20063月學校落成,426遷校。52學校開始使用。1125舉行新校開幕典禮。




位於巴色道旁的數間平房。(2011年拍攝)

巴色道盡頭是一列石級通往阿公岩道。(2011年拍攝)

3 則留言:

  1. wing cheung5/6/12 18:25

    巴色也即是瑞士巴塞爾

    回覆刪除
  2. 有去過.因收文件經過

    回覆刪除
  3. Brother William7/6/12 22:14

    何文田衛理道英文是Wylie Road。 循道衞理的衞理是Wesley。有否關聯?
    [版主回覆06/07/2012 22:53:11]收到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