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阿公岩與阿公岩道、阿公岩村道及阿公岩村里


阿公岩道 (A Kung Ngam Road) 位於筲箕灣,今天連接阿公岩村道及柴灣道。它最初只連接柴灣道一端,隨著1970年代政府規劃筲箕灣的發展,包括在愛秩序灣填海,阿公岩亦進行平整土地及興建新道路,阿公岩道亦在70年代尾延長至今天的模樣。

附近因有阿公岩村,在1970年代尾建路時新道路名稱命名為阿公岩村道 (A Kung Ngam Village Road) 及在2007年8月3日再命名阿公岩村里 (A Kung Ngam Village Lane)。阿公岩各相關街道名稱來自該處的地名阿公岩。


 

十九世紀時,阿公岩為一個開採花崗岩的石礦場。當地工作的人主要來自惠州和潮州,信奉譚公。由於他們又稱譚公為「阿公」,所以該地方便稱為「阿公岩」。

 
阿公岩北面有一條阿公岩村的村落,於1841年已有200名居民,與毗鄰的筲箕灣一樣。惟到了1901年,人口只微增至213人,可見當時該地發展的緩慢。現在變成一條寮屋區。中國人除了祟拜地位較高的天后及洪聖大王,更有廣東常有的譚公。他原名譚峭。1905年,當地居民興建了一座「譚公仙聖廟」,香火鼎盛。廟宇臨海座落於譚公廟道。

第二次世界大戰香港保衛戰時,日軍是由九龍渡海,其中日軍229步兵團在愛秩序灣譚公廟及阿公岩一帶登陸再向港島南面畢拉山、大潭渣甸山及西灣山(今天的柴灣)附近進攻。


1950年至1972年期間,南華體育會曾於該地設立泳棚。其後,阿公岩興建多座工業大廈,成為筲箕灣的工業區,而讀者文摘、成報、星島日報和新報亦在該處紮根。

 

附近有一條阿公岩村道名稱就是來自該處的阿公岩村,一端連接阿公岩道。另有一條阿公岩村里連阿公岩村道接。


近筲箕灣官立小學的阿公岩道向南望 (2011年拍攝)


近筲箕灣官立小學的阿公岩道向北望 (2011年拍攝)


從阿公岩村道交界向南望向阿公岩道 (2011年拍攝)


從阿公岩道交界向東望向阿公岩村道 (2011年拍攝)



位於阿公岩村道的皇母娘娘殿。 (2011年拍攝)


皇母娘娘殿。(2011年拍攝)

阿公岩村及背後的工廈(2011年拍攝)

阿公岩村村屋 (2011年拍攝)

阿公岩村的信箱 (2011年拍攝)


從阿公岩村道望向前方的阿公岩村及工廠。 (2011年拍攝)



阿公岩村道。 (2011年拍攝)


阿公岩村里。左邊是阿公岩村。(2011年拍攝)

阿公岩村有一座中式廟宇,名為玉皇寶殿,又稱玉皇廟,只有一個大廳不過100平方呎,供奉玉皇大帝諸神,於1910年代巳存在,現時此廟由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地址位於香港筲箕灣阿公岩村26A廟曾分別於一九九二年及一九九六年進行維修工程。(2011年拍攝)





門口的土地公

中央是玉皇大帝像。他簡稱玉帝。《高上玉皇本行集經》指出,玉皇大帝乃昊天界上光嚴凈樂國王與寶月光皇后所生之子。他幼而敏慧,長而慈仁,將國中庫藏財寶,盡散施窮乏困苦、鰥寡孤獨、無所依靠、饑餓殘疾的一切眾生。在道教而言,玉皇大帝是世界上至高無上的神靈。廟內亦供奉觀音(右)及天后(左)。

其實供奉玉帝的廟宇,本應有文武百官天神天將拱護,如二郎神、四大金剛等,可是這間玉皇宮殿卻並沒有供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