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

長洲太平清醮


最近參加了由香港建築學會主辦及陳天權先生帶隊的長洲導賞團,對長洲太平清醮有多一點的了解。

據長洲建醮值理會提供的官方說法,清朝中葉時長洲島上發生瘟疫,島上居民被傳染,更有居民因而喪生,故此到長洲北帝廟舉行醮會,並齋戒三天以示尊敬,疫症才得以消失。

另一說是指太平清醮源自香港島太平山街,當年因為太平山街附近地區發生鼠疫,有一名海陸豐居民把家中供奉的北帝移到街上,讓人上香祈福後,鼠疫很快就消退。自此居民每年均會在太平山街舉行太平清醮,及後香港政府為防止引發火災,禁止居民在太平山街打醮,居民遂將太平清醮移往海陸豐人聚居的長洲,維持每年一次的傳統,直到今天,會景巡遊隊伍為首的就是「太平山北帝神龕」。

長洲太平清醮是由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負責,於百多年前成立,由熱心參與打醮事務的居民所組成。初時長洲居民有門戶之見,不同祖籍的居民聚居於不同的街道,惠州、海陸豐(同屬福佬民系)、潮州族群居於北社街和新興街,廣府人居於島上商業中心的大新、中興及興隆街,統稱為陸上居民,而被稱為蜑家人的水上居民則聚居島西南端的西灣。在1960年以前,必須是惠海陸潮府籍的會員才可以擔任值理,其後才放寬限制,廣府人也可以參與其中。

以往值理會正、副總理的選舉,以及太平清醮選擇日子,都是在農曆正月上旬於長洲北帝廟內杯卜決定。在2001年當年正總理卜中四月初八為醮日,亦是佛誕的公眾假期,值理們趁機向北帝請求把太平清醮的日子永遠定在農曆四月八日,杯卜的結果是獲得北帝答應,自此以後太平清醮的日子就定在四月初八。(資料來源:網上維基百科)

慶典以福佬族群儀式進行,打醮期間必需禁止殺生及進行齋戒,使肉體和精神上潔淨。所以打醮期間全長洲只有素食供應,不少中式食肆因而暫時休業,不過仍有食肆營業售買海鮮。

長洲太平清醮正日前三天開始「迎神」,包括北社天后廟天后、北帝廟內的長洲北帝及太平山街北帝、洪聖宮洪聖及中興街天后廟天后、西灣天后、水月宮及南氹天后廟天后、關公忠義亭關帝,一起迎請至神壇。






同日晚上進行「開光」儀式,於午夜起醮及齋戒。正日前一天中午進行「走午朝祭神」。


北社北帝廟外的空地有戲棚舉行神功戲給人神觀看。不過為了讓路給會景巡遊,神壇側放而不是面向戲台。眾神像正中央的是北帝,頭帶由百姓送贈的帝冠。這北帝像無鬍鬚,相傳他在火場救人而被火燒去鬍鬚。北帝腳踏蛇龜。


神棚內有三大紙紮神像,分別為大士王、土地公及山神。山神背掛令旗,掌管風雨雷電,庇佑人間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土地公手執元寶,掌管人間財富,恩澤洲民,富強不息。大士王頭頂觀音菩薩像,手握塵拂,監管孤魂野鬼,予幽魂有秩序地讓善信施祭。大士王在太平清醮和盂蘭勝會都會出現。由於是鶴佬式大士王,外形呈啡面獠牙兼有角,與廣東式潮式的大士王外形不同。

正日的會景巡遊是節慶的高潮,飄色、醒獅及麒麟隊在島上巡遊。從前的巡遊只是由當地居民帶着神祇的神龕,在島上的主要街道上走一圈,以示諸神祝福蔭庇島上居民。直到1930年代才從廣東佛山沙灣引入了飄色巡遊,每輛花車都有一個獨立的故事主題,巡遊隊伍穿梭長洲大小街道。會景巡遊隊伍仍舊以神祇的神龕為首,隨後為飄色車隊,還加入了牧童笛隊、土風舞隊、銅管樂隊等隊伍。

晚上祭神祈福及恭送鬼王回天。於午夜宣佈齋戒完畢,各善信到北帝廟前進行「搶包山」活動。因此,為完成所有「祭幽」儀式,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曾拒絕政府建議提早舉行搶包山。


三個用竹棚搭成、掛滿平安包的包山以前是用來舉行搶包山。19785月發生包山倒塌事故。自此之後,「搶包山」於翌年開始停辦,大會改以分派形式將平安包發給島上街坊,作為祭祀以永平安。

因為雷雨,平安包山也受損。


2005年起恢復舉行「搶包山」,但已由民俗活動改為比賽,而所用的包山亦為另外搭建,並非祭祀所用的三座包山。2008年增辦接力邀請賽。可惜今年因天雨而取消。


長洲各大小餅店可買到可以吃的平安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