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青年旅舍協會美荷樓青年旅舍 (前石硤尾邨美荷樓)




















現時聳立於大埔道近石硤尾的前石硤尾邨41座的美荷樓,前身是石硤尾徙置區的其中一座樓宇,現在是活化為青年旅舍協會美荷樓青年旅舍(Youth Hostels Association Mei Ho House Youth Hostel)19531224日石硤尾一帶的木屋區,包括白田上村、白田下村、石硤尾村、窩仔上村、窩仔下村及大埔村發生大火,大批市民失去家園。政府為了安置他們,於災場附近興建兩層高的平房。平房以當時的工務局局長包寧命名,稱為「包寧平房」。之後在火災原址再興建29棟七層高H型的徙置大廈,供災民入住,就是石硤尾徙置區。從此開始了政府為低收入人士興建公共房屋。



1970年代的石硤尾邨。

美荷樓是石硤尾邨最早興建的徙廈之一,原稱為H座,其後改稱為第15座,至該邨進行第一次改建及重建後改為第 41 座及命名為「美荷樓」。隨著石硤尾邨重建,美荷樓在2005年關閉並保留下來,不過一直空置。2008年由發展局推出首批「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美荷樓為7個活化建築物之一,並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中選,改裝成為有129間房的青年旅舍,2012年完工。




















東翼大樓前半部份地下及1樓用作美荷樓生活館,展示昔日石硤尾徙置區的歷史及居住環境。
























美荷樓生活館開幕紀念牌匾。



















安置石硤尾大火災民的「包寧平房」。
























港督各英國匯報的石硤尾火災報告。




















你玩過這款滑梯未?我有。




















吳宇森導演曾住在石硤尾徙置區。






















東翼後部份地下是紀念品售賣處、洗衣房及茶水間。



















西翼地下是接待處及餐廳,歡迎非旅客光顧。








 



                   


建築物呈「H」型,中座原是供住戶共用的廁所和浴室。1981年改建時成為單人單位。不過由於長期潮濕引致結構無發修復,在活化時須拆卸重建。重建時加設了逃生樓梯及升降機。地下的中座後方增設兩層高多用途室,又在前方加設了一條無障礙通道把接待處與電梯大堂相連。

美荷樓一大特色是圍繞大廈外圍的長廊。1981年改建時保留了朝內庭的走廊,臨街的外廊則藏於室內。活化策略是重建內廊,在外廊加裝玻璃窗戶,增加宿舍面積。新建的內廊仿傚舊的內廊用鋼根水泥建成,廊頂收藏新敷設的喉管。內廊闊度由1.1米增至1.2米。



1982年改建時把臨街的內廊改為廚房和露台。2012年活化時已納入為房間一部份,再往內退100毫米才安裝雙層中空玻璃窗,減低室內溫度又可節省冷氣耗電量。



















房間分雙人房、大床房、家庭房、多人房(分男及女)、傷健人士房。







美荷樓左加兩邊的「41」及「美荷樓」以相同字體重新鬆上,保持原有字體及顏色。1970年已有的垃圾槽,活化後槽位繼續保留。
網址: http://www.meihohouse.hk/chi/index.ph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