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九龍的瑪利諾修院學校

位於九龍窩打老道130號的瑪利諾修院學校,它那啡色的磚型外牆成為了九龍中其中一個地標,人稱「紅磚屋」。有幸今年古物古蹟辦事處舉辦「古蹟周遊樂」,香港一些古蹟學校及已獲歷史建築評級的學校才可以開放給公眾參觀。

瑪利諾女修會 ( 又名「聖道明瑪利諾女修會」,其原名為「聖道明海外傳教女修會」 ) 1921年來到香港傳教和服務,並於1925年創辦瑪利諾修院學校,該校最初是一所幼稚園,校址位於柯士甸道103(即今天德信學校地址)1931年,聖德肋撒堂成立後,學校管理層認為發展中的九龍塘區是瑪利諾修院學校的理想選址。窩打老道的新校舍於1933年開始興建。





1936年五月,當時的香港總督郝德傑爵士 ( 18841951 ) 為學校主樓主持奠基儀式。主樓面向窩打老道一方有一塊奠基石。有一個翌年,瑪利諾修院學校遷至新校舍,為幼稚園至預科程度的學生提供教育。

學校運作因二次大戰而中斷,校舍由19421945年曾改作日軍醫院。1943年開始學校局部復課。主樓旁邊的修院在二次大戰前開始興建,於1953年竣工。1960年,學校的中學部遷往何東道 5 號的新校舍,此後,窩打老道學校主樓便一直由小學部使用,而主樓旁邊的修院在1997年當小學改為全日制後,亦歸小學部使用。不過修院仍然使用部份地方。





















建築物外牆全是啡色,有「紅磚屋」之稱。

於1937年落成的學校主樓採用中世紀修道院或學院的布局設計,列柱迴廊圍繞露天中庭。校舍建築群的自由新都鐸風格融合了多種不同的建築設計特色,包括裝飾派藝術、羅馬式、新喬治亞風格和哥德復興式。禮堂內羅馬式的拱頂天花、面向界限街的麻石階梯、尖拱門、四坡或斜折線形屋頂和建築物正面的塔樓,均是主樓顯著的建築特色。

瑪利諾修院學校的布局和1937年落成的主樓保存甚佳,多年來並沒有經過明顯的改動或改建,校舍內仍保存著古色古香的裝飾和地台。校內優美的花園和園景,亦提高了該建築群的整體性價值。

另一方面,校舍新翼The Jockey Club Wing於1995年啟用,Rogers Annex則於2005年啟用。新翼內有一塊香港賽馬會捐款興建校舍的紀錄牌匾。

在校方及瑪利諾女修會的支持下,瑪利諾修院學校包括1937年落成的學校主樓和修院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於2008年被宣布為法定古蹟,並受該條例保護。



















學校位於界限街入口的歇腳亭(Amak Shelter)。從英文得知是接送學生的家傭休息的地方。現在亦是送飯給學生的收集地方。



















學校位於界限街入口右方原是修道院建築。交給學校使用後仍保留部份地方作辦事處。




學校美術室。



學校的龍獅隊。




學校的小食部。



有蓋操場。




















原是學校圖書館的文物中心。

























早年學生的手冊及練習簿。



中學上課的相片。




















學習室。



中庭(Courtyard)



舊翼的課室。



學校新翼。




















有泳池的學校不多,但多是教會名校。
























面向界限街的麻石階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