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4日 星期日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不一樣的般含道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

 


除非你是某基督宗教的教友或是某教堂的信眾,你不會突然進入一間教堂。況且有些教堂只在宗教活動時才開放,其他時間往往上鎖。

 

最近我便有機會參加香港建築中心的導賞團到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 (Hop Yat Tong Church of Christ Hong Kong) 參觀。古物諮詢委員在2011年將合一堂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合一堂有著悠久歷史,見證早年基督教傳入香港島華人社會的一個片段。它淵源自倫敦傳道會(即今之世界傳道會)創立的一個華人聚會團體。倫敦傳道會是由不同教派合作而以公理宗為主導。遠自1843年,倫敦傳道會理雅各牧師將馬六甲開辦之英華書院遷港,課餘致力佈道工作,信主華人皆在該院受洗,稱為英華書院公會。在1843年理雅各在現時文咸街和皇后大道中交界稱為下市場的華人居住地區,購入191號地段設立「下市場堂」,於次年第二個主日開幕,由何福堂主理,是首所為華人專設的教堂。1856年,華人信徒聚會,改在傳教士住所舉行。1862年,成立華人教會團體,由華人自理會務。1879年,華人信徒漸增,傳教士住所容納不下,乃募款購上環一樓宇為禮拜堂。

 

1885年,聘禮賢會王煜初牧師為主任。同年,女信徒高三桂夫人廉讓荷李活道一地段,以供建堂及醫院之用,是為華人自理會道濟會堂及雅麗氏利濟醫院。1904年,道濟會堂與倫敦傳道會香港愉寧堂共同創辦新界傳道會,澳門傳道會。1908年,聘巴色會張祝齡先生來堂接任教務,並得數位長老協助﹕五年後按立張氏為牧師。1910年,改長老制為堂議會(值理制)

 
1921年,道濟會堂加入中華基督教會,改名為中華基督教會道濟會堂。同年決議,與雅麗氏利濟醫院同遷建於般含道倫敦傳道會會址,亦互為毗鄰。1922年雅麗氏醫院遷往般含道與那打素醫院合併擴建,道濟會堂因地契相連亦同時搬遷,於1921918日最後一次主日崇拜後遷出,暫借附近的青年會作主日學和其他活動。1922年動工,因工潮影響,至192610月始告落成。109日下午2時舉行揭幕儀式,由張聲和牧師主持啟鑰禮,而何啟之姊何妙齡則主持副堂啟鑰禮。由這天開始,合一堂成為本港第一間實行男女雜座的華人基督教會。以本堂同道會同澳洲長老會之華僑,為切合共同需要而聯合建成新堂,公開徵求教堂命名﹔經信眾投票公決,選名「合一堂」。新堂啟用後,除張牧師,更得皮堯士及威禮士牧師等襄助。合一堂的出現標誌著本港華人基督徒社群的興起,也顯示本地華人日漸富裕,教徒能集資建堂,經濟實力可見一斑。



這是由道濟會堂拆卸後搬來的教堂名稱。



教堂奠基石仍未見「合一堂」名稱。由於教會與孫中山先生及民國成立有關聯,奠基石刻有國民黨「青天白日」的標誌。








合一堂建築是新哥德式(又名歌德復與式)建築風格。哥德式建築在結構上特徵:尖拱、拱肋、飛扶壁﹝flying buttress﹞、彩繪玻璃窗和小尖塔。這三者都不是哥德時期的發明,就連前面所說的彩色玻璃窗戶也不是,但是經過長時間的經驗累積,哥德式樣建築師正好把這三項技術結合成一體,將以往羅馬式建築的厚重、結實風格,轉變為強調垂直向上、輕盈修長的獨特形式;再加上彩色玻璃窗戶,將光線在宗教上的神秘感表達出來,因此人們身處在哥德式建築之內,會感受到一股神秘壯麗、恍如身置天堂般的氣氛。這建築運動約在1740年出現在英格蘭,並在19世紀迅速發展,以對抗當時的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當時歐洲、北美、澳紐等建築亦受其影響。

同時,從牆身的紅色磚和白色混凝土雙間,是愛德華時期的建築特色。愛德華時期本指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在位的時期,即1901-1910年間,而具這時期風格的建築則延伸至1914年才完結。這時期的混凝土技術已大有進步,建築物都採用混凝土的內部結構,並以磚石作外牆,因而在此時期的紅磚外牆間常見一層層的混凝土樓板。


教堂有趣之處是建築裝飾不少是來自天主教教堂:


1) 窗框有AM (代表Ava Maria 聖母)的裝飾。基督教對聖母在教義的理解與天主教有一點不同,所以在基督教教堂不會有聖母像或聖母的標誌出現。



2) 正門入口上方「合一堂」位置建築成天主教教堂可安放耶穌/聖母/聖人雕像的神龕。由於教堂設計時沒有考慮用「合一堂」,所以其字形及大小與「中華基督教會」是有點兒不同。




 



基督教是不會在祟拜的地點有聖像/偶像,所以禮拜處中央只放十字架。對教會有貢獻的人士瓷相也只放在禮拜處之外。

掛有十字架的牆壁原本有三個有彩繪玻璃的尖拱窗,可惜二次大戰時炮彈聲波震碎了窗上的彩繪玻璃。戰後由於教會缺乏經費,遂將之填封。相信彩色玻璃並不便宜,現在教堂有彩色玻璃破爛,都只補回普通玻璃。





由般含道望向原本有三個彩繪玻璃尖拱窗的教堂牆壁。
















合一堂與敦傳道會有深厚關係。除了正門入口旁的道濟會堂石匾,副堂有伍廷芳夫人何妙齡的像贊(何福堂之女,何啟之姊。伍廷芳先生夫是港英政府首位訂例局議員。),當年她主持副堂的啟鑰禮。另外還有關元昌夫婦的瓷像,關先生為道濟會堂長老,其太太黎氏則是雅麗氏醫院首任華人護士長。樓梯轉角處置有先施百貨公司馬永燦先生的像贊,他與永安百貨郭泉先生曾為建堂大力籌款。二樓的入口兩旁有倫敦傳道會信徒何福堂牧師夫婦、皮曉士牧師和高露雲夫人的像贊。



由於教會曾協助在國共內戰時期逃難來港共產黨黨員,周恩來寫信連同毛澤東的相片向合一堂致謝。

 




原來安排興建鐘樓的位置因被政府收地興建西摩道,所以鐘樓改放在今天教堂的位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