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4日 星期五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人類的反思

今年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90周年。當年(1914年)因為歐洲各國,特別是德國和奧匈帝國長久以來擴張的野心及軍備競賽,激化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巴爾幹半島向來都被稱為歐洲火藥庫,當時巴爾幹半島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了兩次巴爾幹戰爭,並使得奧匈和俄國的衝突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線。


奧匈和俄國的利益衝突源於巴爾幹半島,在1878年,在柏林會議上,俄國在保加利亞的勢力大大被奪;而奧匈則在赫塞哥維娜、波斯尼亞兩地取得保護權,這令俄國大為驚慌,試圖以支持塞爾維亞以對抗奧地利的擴張。此後,奧匈和俄國的衝突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


戰爭的導火線是1914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視察時,被塞族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一名參加塞爾維亞恐怖組織「黑手」的波士尼亞學生)槍殺。奧匈帝國以此爲藉口,得到德國的支援後,於1914728日出兵塞爾維亞。1914730日俄羅斯開始總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83日,向法國宣戰。84日,德國入侵立國時已保持永久中立的比利時。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又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和維護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86日,奧匈向俄國宣戰。812日,英國向奧匈宣戰。


戰線主要分爲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幹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作戰),其中又以西線最慘烈。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奧匈屬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俄國和義大利則屬協約國陣營。在戰爭期間,很多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加入了協約國。


1917224日,美國駐英大使佩奇收到齊默曼電報,稱如果墨西哥對美國宣戰,德國將協助把美國西南部還給墨西哥,加上在之前德國使用無限制潛艇戰,使美國多隻船隻被擊沈,於是美國以此為根據,在 該年46日向德國宣戰。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萬左右的人喪生,2,000萬左右的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據估計損失了1700億美元。


今年一些參與戰爭的國家發行郵品紀念當時的戰爭勝利。但時至今天,國與國之間的紛爭往往使用武力解決,何時才有真正和平呢?



比利時小型張當年在比利時的戰爭十分激烈



澳洲的小型張



澳洲的首日封



澳洲的郵票錢幣首日封



澳洲與紐西蘭聯合發行套摺當年兩國仍以英國屬地身份參戰。



紐西蘭小型張


 



英國的小型張首日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