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4日 星期日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不一樣的般含道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

 


除非你是某基督宗教的教友或是某教堂的信眾,你不會突然進入一間教堂。況且有些教堂只在宗教活動時才開放,其他時間往往上鎖。

 

最近我便有機會參加香港建築中心的導賞團到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 (Hop Yat Tong Church of Christ Hong Kong) 參觀。古物諮詢委員在2011年將合一堂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合一堂有著悠久歷史,見證早年基督教傳入香港島華人社會的一個片段。它淵源自倫敦傳道會(即今之世界傳道會)創立的一個華人聚會團體。倫敦傳道會是由不同教派合作而以公理宗為主導。遠自1843年,倫敦傳道會理雅各牧師將馬六甲開辦之英華書院遷港,課餘致力佈道工作,信主華人皆在該院受洗,稱為英華書院公會。在1843年理雅各在現時文咸街和皇后大道中交界稱為下市場的華人居住地區,購入191號地段設立「下市場堂」,於次年第二個主日開幕,由何福堂主理,是首所為華人專設的教堂。1856年,華人信徒聚會,改在傳教士住所舉行。1862年,成立華人教會團體,由華人自理會務。1879年,華人信徒漸增,傳教士住所容納不下,乃募款購上環一樓宇為禮拜堂。

 

1885年,聘禮賢會王煜初牧師為主任。同年,女信徒高三桂夫人廉讓荷李活道一地段,以供建堂及醫院之用,是為華人自理會道濟會堂及雅麗氏利濟醫院。1904年,道濟會堂與倫敦傳道會香港愉寧堂共同創辦新界傳道會,澳門傳道會。1908年,聘巴色會張祝齡先生來堂接任教務,並得數位長老協助﹕五年後按立張氏為牧師。1910年,改長老制為堂議會(值理制)

 
1921年,道濟會堂加入中華基督教會,改名為中華基督教會道濟會堂。同年決議,與雅麗氏利濟醫院同遷建於般含道倫敦傳道會會址,亦互為毗鄰。1922年雅麗氏醫院遷往般含道與那打素醫院合併擴建,道濟會堂因地契相連亦同時搬遷,於1921918日最後一次主日崇拜後遷出,暫借附近的青年會作主日學和其他活動。1922年動工,因工潮影響,至192610月始告落成。109日下午2時舉行揭幕儀式,由張聲和牧師主持啟鑰禮,而何啟之姊何妙齡則主持副堂啟鑰禮。由這天開始,合一堂成為本港第一間實行男女雜座的華人基督教會。以本堂同道會同澳洲長老會之華僑,為切合共同需要而聯合建成新堂,公開徵求教堂命名﹔經信眾投票公決,選名「合一堂」。新堂啟用後,除張牧師,更得皮堯士及威禮士牧師等襄助。合一堂的出現標誌著本港華人基督徒社群的興起,也顯示本地華人日漸富裕,教徒能集資建堂,經濟實力可見一斑。



這是由道濟會堂拆卸後搬來的教堂名稱。



教堂奠基石仍未見「合一堂」名稱。由於教會與孫中山先生及民國成立有關聯,奠基石刻有國民黨「青天白日」的標誌。








合一堂建築是新哥德式(又名歌德復與式)建築風格。哥德式建築在結構上特徵:尖拱、拱肋、飛扶壁﹝flying buttress﹞、彩繪玻璃窗和小尖塔。這三者都不是哥德時期的發明,就連前面所說的彩色玻璃窗戶也不是,但是經過長時間的經驗累積,哥德式樣建築師正好把這三項技術結合成一體,將以往羅馬式建築的厚重、結實風格,轉變為強調垂直向上、輕盈修長的獨特形式;再加上彩色玻璃窗戶,將光線在宗教上的神秘感表達出來,因此人們身處在哥德式建築之內,會感受到一股神秘壯麗、恍如身置天堂般的氣氛。這建築運動約在1740年出現在英格蘭,並在19世紀迅速發展,以對抗當時的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當時歐洲、北美、澳紐等建築亦受其影響。

同時,從牆身的紅色磚和白色混凝土雙間,是愛德華時期的建築特色。愛德華時期本指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在位的時期,即1901-1910年間,而具這時期風格的建築則延伸至1914年才完結。這時期的混凝土技術已大有進步,建築物都採用混凝土的內部結構,並以磚石作外牆,因而在此時期的紅磚外牆間常見一層層的混凝土樓板。


教堂有趣之處是建築裝飾不少是來自天主教教堂:


1) 窗框有AM (代表Ava Maria 聖母)的裝飾。基督教對聖母在教義的理解與天主教有一點不同,所以在基督教教堂不會有聖母像或聖母的標誌出現。



2) 正門入口上方「合一堂」位置建築成天主教教堂可安放耶穌/聖母/聖人雕像的神龕。由於教堂設計時沒有考慮用「合一堂」,所以其字形及大小與「中華基督教會」是有點兒不同。




 



基督教是不會在祟拜的地點有聖像/偶像,所以禮拜處中央只放十字架。對教會有貢獻的人士瓷相也只放在禮拜處之外。

掛有十字架的牆壁原本有三個有彩繪玻璃的尖拱窗,可惜二次大戰時炮彈聲波震碎了窗上的彩繪玻璃。戰後由於教會缺乏經費,遂將之填封。相信彩色玻璃並不便宜,現在教堂有彩色玻璃破爛,都只補回普通玻璃。





由般含道望向原本有三個彩繪玻璃尖拱窗的教堂牆壁。
















合一堂與敦傳道會有深厚關係。除了正門入口旁的道濟會堂石匾,副堂有伍廷芳夫人何妙齡的像贊(何福堂之女,何啟之姊。伍廷芳先生夫是港英政府首位訂例局議員。),當年她主持副堂的啟鑰禮。另外還有關元昌夫婦的瓷像,關先生為道濟會堂長老,其太太黎氏則是雅麗氏醫院首任華人護士長。樓梯轉角處置有先施百貨公司馬永燦先生的像贊,他與永安百貨郭泉先生曾為建堂大力籌款。二樓的入口兩旁有倫敦傳道會信徒何福堂牧師夫婦、皮曉士牧師和高露雲夫人的像贊。



由於教會曾協助在國共內戰時期逃難來港共產黨黨員,周恩來寫信連同毛澤東的相片向合一堂致謝。

 




原來安排興建鐘樓的位置因被政府收地興建西摩道,所以鐘樓改放在今天教堂的位置。


 


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九龍廣東道



與彌敦道同是南北走向的九龍半島大街,一定講廣東道。1887年,最先開發的一段廣東道建成,位於九龍倉碼頭側,以時任香港總督麥當奴命名為勿當拿道(後譯麥當奴道)。它之開拓原先是為軍用道路,方便英軍在尖沙咀一帶設立帳幕駐紮部隊出入。早期的尖沙咀照片可見英軍的帳篷營地。


從尖沙咀梳士巴利道交界星光行外向北望向廣東道。(2013年拍攝)




19093月,為免與香港島的同名道路混淆,道路便改以廣州為名,英文稱為Canton Road,但中文則誤譯為廣東。其後隨着九龍半島的發展,廣東道才一直逐漸向北伸延。政府轅門報在19271125日再命名延伸的廣東道(Canton Road)。今天路線由北面至荔枝角道交界,向南走至尖沙咀梳士巴利道交界。

 

早期的廣東道舊照片最常看見尖沙咀一段廣東道及該處的九龍倉貨倉(Kowloon Wharf ,即今天的海運大廈、海港城),其餘路段,在網上甚少可以找到舊相。

從尖沙咀梳士巴利道交界向北望向廣東道 (1910)右方是往前水師總部(Marine Police HQ) 的斜路。



 


1890年的九龍倉貨倉。


從尖沙咀梳士巴利道交界向北望向廣東道 (1925)


1950年代尖沙咀水警總部外的廣東道。




1950年代的九龍倉貨倉。

廣東道因都市發展而令道路不再一口氣連接,分成數段:

1) 由尖沙咀梳士巴利道交界至九龍佐治五世公園時斷開,越過佐敦道連接渡船街。


2)
佐敦道以北的廣東道則變成自成一段,原因是政府在1970年代更改道路設計,使廣東道可以接駁渡船街,將前者向西移,亦因此使九龍佐治五世公園多出一塊土地。


3)
從官涌市政大廈對出通往寶靈道的一小段廣東道可以隱約看見原來廣東道連接佐敦道的走向。


4)
介乎油蔴地果欄及駿發花園東莞街交界的一小段廣東道。(相片2013年拍攝)

從太子的荔枝角道交界向南望向廣東道。(2013年拍攝)

5) 由窩打老道交界以北至荔枝角道一段廣東道。

 

香港可以在農曆新年放炮仗的年代,政府會在臨近農曆新年時在轅門報公佈容許放炮仗的地點、日期及時間,例如1912年的轅門報,其中一個地點是廣東道介乎北京道至柯士甸道。

 

廣東道橫跨數個重要的地區,由北向南經過太子、旺角、油蔴地、佐敦及尖沙咀,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人民生活特色。由太子到佐敦,道路兩旁大都是住宅區,而且是樓上住宅地下商舖的商住混合式建築。
從雅蘭街交界向南望向廣東道。 (2013年拍攝)


從旺角道交界向北望向廣東道。 (2013年拍攝)


由太子道西至旺角道一段廣東道,地舖不少與售賣建築裝修材料有關。


從旺角道交界向南望向廣東道。 (2013年拍攝)




從旺角亞皆老街交界向北望向廣東道
(1960年代)。是兩旁小販檔位的街道。

今天從旺角亞皆老街交界向北望向廣東道。仍是兩旁有小販檔位的街道。(2013年拍攝)



今天從旺角亞皆老街交界向南望向廣東道。小販檔位林立。右面是已關閉的旺角街市。(2013年拍攝)


今天從山東街交界向北望向廣東道。 (2013年拍攝)


由旺角道至山東街一段廣東道連同奶路臣街,政府在路上劃有固定牌照小販攤檔,售賣乾貨或濕貨。而旁邊的店舖不少是售賣糧油雜貨及鮮魚肉食,原因是政府早在1900年代在該區設立旺角咀街市(Mong Kok Tsui Market),範圍以北面亞皆路街、東面差館街(Station Street(實際分差館街北及差館街南)1909年政府改名為上海街,Shanghai Street)、南面水渠街(Nullah Street1909年政府改名奶路臣街,Nelson Street),西面海港邊緣(相信是今天的渡船街位置),向小販發牌。政府更在廣東道與亞皆路街交界與建街旺角咀街市(後改名為旺角街市,因為旺角取代了旺角咀的稱呼),現時的白色街市建築物因租戶日減而在201031日關閉廢置至今。


從旺角豉街交界向北望向廣東道。
(2013年拍攝)



從登打士街交界向南望向廣東道。 (2013年拍攝)


由山東街至碧街一段廣東道,地面店舖不少是售賣五金或機器,當中仍可找到兩間以舊住宅大廈翻新的三星級小型酒店,專門向內地旅客作招徠。


從窩打老道交界向北望向廣東道。 (2013年拍攝)

由碧街至窩打老道一段廣東道,由於毗鄰油蔴地果欄,可以找到一些從事水果批發的店舖。


由西貢街至佐敦道一段廣東道,則稱為玉器街,有不少售賣玉器的商舖。由於該段廣東道聚集了太多玉石商販及顧客,政府在甘肅街另外興建玉器市場。不過今天兩個地點也不見得特別多人流聚集。






從尖沙咀海防道交界向北望向廣東道及左右兩旁名店。(2013年拍攝)



從尖沙咀港威大廈外向南望向廣東道。(2013年拍攝)

由中港城外向南直至文化中心的一段廣東道由於位處遊客區及建有海港城,兩旁有示少以遊客為對像的時裝精品名店或食肆。

 

九廣鐵路計劃興建九龍南綫時,原擬在尖沙咀海港城附近興建廣東道站,並曾與海港城業主九龍倉商討,但其後因成本等問題,擱置興建廣東道站的計劃。




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

從街道建築找歷史: 薄扶林沙宣道的Stone Manor


香港因著曾是英國殖民地,過去建築物曾有一些以西方古堡形式設計。不過經歷了超過170年的都市化發展及過去不太注意歷史建築物保育,古堡式建築越來越少。除了港大的大學堂宿舍,相信就只有位於薄扶林沙宣道及域多利道交界的Stone Manor


 

它位於薄扶林沙宣道33號,建於1930年代。是一棟3層高住宅平房,連一座用作車房的附屬建築。該處土地最初由Messrs. Asiatic Trading Co黃保強 (Mr. Wong Po Keung) 1922購入並預算在24個月完成房屋興建。但是建築延誤而由黃先生於19267月售予楊僴修先生 (Mr. Yeung Han-shau ) 。同年楊先生再售予在香港有辨事處的新加坡註冊兆焜信託有限公司 (S. K. Trust Ltd.) 執行董事Mr. S.K. Wong。1928年黃先生聘請Little, Adams and Wood興建石面有英國都鐸時期建築風格的房屋,並在1930年落成至今。

 

按二次大戰時的記錄,建築物名為「昆明園」 (Kwan Ming Yuen)。

按英陸軍上士
(Royal Army Service Corps 麵包師) Patrick John Sheridan's diary of the hostilities 記載,在二次大戰香港保衛戰時,曾有英軍駐守在Stone Manor,負責軍官是中尉 Ponting

1950
年代建築物用作皇家海軍已婚軍官宿舍。1970年,房屋售予商人霍英東 (Henry Fok ying-tung) 作為居住之用。古物古蹟辦事處把房屋連車房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大閘上飾有精緻的徽章。



大宅附屬的車房建築物。




都鐸式建築風格在香港極為罕見。這種建築物特色是飾有不少細緻的裝飾物,在香港富有建築遺跡價值。台北的台北故事館都是都鐸式建築。



都鐸建築的六大特徵:


  • 裝飾性的半木結構
  • 高聳的雙面斜頂
  • 凸出交錯的山牆
  • 高而窄的窗戶
  • 門窗上的小型方格玻璃
  • 巨大的煙囪,常會高過裝飾性的煙囪管帽。
大宅外牆的 “F” 標誌。是代表霍英東家族嗎?


大宅的彩色玻璃,可見飾有與大閘相同的徽章。另牆上有大宅 “Stone manor” 的英文。